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假文物产业链背后的真问题
内蒙古新闻网  12-03-19 10:48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网  
 

  近日,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3月18日《金陵晚报》)

  文物古玩造假的“技艺”,已经可谓罄竹难书。估价24亿的假“金缕玉衣”骗取银行贷款7亿元,拍卖2.2亿的“汉代玉凳”竟是邳州人粘出来的……甚至在古玩市场上,还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双蓝圈,六字款,不是河南就是老陕,买得多,遭得惨”。意思是目前古玩市场上所谓“明清官窑瓷器”,其实基本都是来自河南、陕西等地的新仿瓷器。此前媒体报道称,据有关资料显示,这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目前在国内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

  如果说打着专利擦边球的“山寨货”还有些情有可原的味道,那么,以坑门拐骗为全部要义的古玩造假则与打劫几无差异。赝品满天飞、泡沫陷阱随处可见,一边是铺天盖地的“鉴宝”节目,一边是倾家荡产的悲怆经历——文物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了骗子练就“厚黑大法”的天堂。以至于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玉器及工艺品市场规范管理》的建议,要求严惩作出假鉴定证书的专家与鉴定机构,甚至将其踢出市场。

  文物艺术品市场乱象纷呈,直接原因在于两个层面:一是法纪不彰、管理不当,2002年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法》主要对文物考古、挖掘、馆藏文物的保护进行了规范,基本无涉民间收藏鉴定,对文物造假牟利行为缺乏得力规制,遗憾的是,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也无心于文物艺术品的监管,“毁真文物”的势头还遏制不下来,哪有精力顾及“造假文物”的猖狂?二是标准流失、机构专家兴风作浪,譬如“汉代玉凳”之所以能够乱真,恰恰在于一些职业“跑老件”的人、鉴定专家、拍卖公司联手推波助澜所致,“鉴宝专家”比宝物还多,有没有“国标”衡定文物艺术品真伪及高下,结果就是市场“群魔乱舞”,不治而乱。

  根本而言,文物艺术品之所以能形成完整的“造假产业链”,既在于国人消费结构升级所需、同时也是投资渠道狭隘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我国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35.2万亿元。尽管CPI一直领跑于利率之前,但大多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还是存款利息。当此背景下,一旦股市惨绿、楼市不稳,而民间融资又被贴上非法化标签,那么,文物艺术品等实体投资就裹挟着投机的魅影汹涌而至。

  透视假文物产业链背后的真问题,既要“头痛医头”地整饬相关市场,更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让闲余的民间资本能有更理性的理财选择。(邓海建)

[责任编辑 李春香 ]

苏尼特草原的“珍...
南木猎民村:桦树...
白天鹅的乐园
情迷皮影戏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头琴声飞扬
奔跑迎“五一”
大熊猫幼仔“卖萌”
记者调查血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