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微博
Qzone
医患矛盾真有那么深吗?
内蒙古新闻网  12-03-30 08:59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日报 
 

  哈医大一院患者行凶事件,网络调查显示六成多人“感到高兴”

  【阅读提示】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一院,患者李某因对医生的医疗建议不满,持刀向4名医生行凶,致一死三伤。当晚,有网站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这引发了人们对医患关系新的思考。网络调查结果可靠吗?真有六成人对医生被杀感到高兴吗?医患矛盾究竟是不是解不开的死疙瘩?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问:

   怎么看待六成人“高兴”?

  编辑: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超六成之多。这应该怎么看?

  王水雄:这个结果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首先,它的抽样方式并不是科学严谨的,只是一个很随意的抽样。它附在这则新闻之后,吸引的参与者往往是带有某种情绪偏好的人群,比如对医患关系不满的人。结果是偏颇的,不能代表整体网民的意见。

  其次,网络调查具有匿名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一些参与者并没有表现出真实意愿,而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且在网络传播的调查中,存在重复发言重复表态的现象,这也会降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第三,网上的阅读习惯,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引导作用。选项的设置也有影响,有人就喜欢去勾选非常刺激的选项。在这种调查里,对选择的样本有“试调查”吗?选项全面概括了人们可能的态度吗?调查的设计刺激了更多的人来参与吗?……冷静下来,这些都是有影响的因素,都应该被追问。

  编辑:但是这项调查是不是也能反映出一些真实的意见呢?

  王水雄:这个是肯定的,虽然这项调查并不科学全面,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至少在此次调查中,有人对医院和医生是有怨念的。不管是不是60%,就算只是很少的人认为这件事“高兴”,也是值得重视的。

  王小章:我们不能仅仅从医患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而应该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这个调查更多反映出来的是我们的一种社会心态,是对生命的蔑视。现在社会上因为小摩擦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闹出人命的事情不少,不仅仅针对医生。这更多地说明了当今社会中有一种非理性心理的存在,就像在这个案例中,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宣泄,这非常值得警惕。

  同时,在医生群体中,也有人应该反思。因为医患相对而言,医生往往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确实有人看不起病、有人花了冤枉钱,导致了怨恨情绪的产生。

  二问:

   医患关系真是死结吗?

  编辑:网站的调查,引起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新思考。甚至有人认为,医患关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的医患关系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记者:从总体上看,我国医患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我国的门急诊量达62亿人次。在如此庞大的就诊人群中,绝大多数患者是满意的,也是信任医生的。如果医患关系恶化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谁还敢到医院看病?

  医患关系如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是正常的,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医患冲突,则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编辑:那么,根本症结在哪里?

  记者: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通俗地说,“治好了,你就是天使;治不好,你就是魔鬼”。

  医患矛盾绝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而医院作为一个与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窗口”,自然最容易成为引燃社会情绪的导火线。

  前些年,随着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生有了“创收指标”,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随之泛滥。由于我国居民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较高,医生过度治疗,相当于直接剥夺患者的财富,从而导致医患之间出现“经济对立”,这是造成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体制下,医患关系蜕变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而非救死扶伤的关系。因此,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发生医疗意外,一些患者就会迁怒于医生。

  编辑:医患关系是解不开的死疙瘩吗?怎样才能解开呢?

  记者:医患关系并非一个“死结”,而是一个“活结”。医患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能走出信任危机,重建和谐。

  从医生来说,应该用心对待患者,既要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虽然医学不能包治百病,但至少可以情暖百家。

  从患者来说,也要体谅医生的压力和不易。医生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因此,全社会都应树立尊重医学、尊重医生的良好风气。

  医患之间的共同敌人是疾病。从根本上说,重建医患信任,需要加快推进医改,彻底消除医患之间“经济对立”的根源,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医改的成果。

  三问:

   媒体火上浇油了吗?

  编辑: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医疗事故、医患关系之类的报道中,负面的事件很多,这说明什么问题?医患关系在持续恶化吗?

  记者:记者拨通了数名知名学者的电话,他们都不愿意公开发表意见。有人明确表示,虽然不赞同媒体对医患关系的过度炒作,但本人不愿意跟大众情绪“对着干”。

  有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者表示,媒体报道,有其偏好。传播有这么一条规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万件医患和谐的事儿,因为并不反常,没有关注价值,所以一般也不具备报道价值,媒体往往不会报道,更遑论跟进;一件不良医生欺负患者或者患者使用暴力手段袭击医生的事儿,因其违反常规,极具社会关注度,媒体会争相报道甚至大规模跟进,并且在报道角度上往往有凸现极端、异常的倾向。一万件好的里有一件坏的,结果进入公共视野的只有这一件,传播效果上便出现了“老鼠屎”效应:一粒坏了一锅粥。其实,医患关系的状况并没有我们从媒体上得来的印象那么糟糕,媒体现实和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医患关系是否在恶化,需要严谨的调查研究,不可想当然。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年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患者权益的维护都是重要推动力。但是,在网络时代,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效应,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这些做法对于医患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缝肛门”、“八毛门”等,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编辑:媒体不应该站在患者角度说话吗?

  记者:相关新闻传播学者表示,媒体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社会事件。尤其是在对待类似医患关系等敏感话题时,更应该以事实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报道取向的依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看人下菜碟儿,人为地偏向于任何利益相关方。作为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应该准确、全面、客观报道事实,不去人为夸大。多传递温暖和希望,少传递冷漠和绝望。因为,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对求真也是一种背离,从效果上看,也会让公众产生认识偏差,甚至会激化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这对社会和公众都没有好处。媒体理应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成为沟通医患的桥梁。

  对话人:编辑蒋云龙 记者白剑峰 商旸浙

  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 王小章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王水雄

[责任编辑 赵文萃]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家称明年二季度房价或止跌
专家解读:城市雾霾从哪里来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23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