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涉及126万个单位,3000多万人。
这是顺应形势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政事不分、事企交混问题的重要举措。单从涉及的单位和人数看,就知道这是一项重大而艰难的改革工程。如能在五年内顺利改革到位,当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是特殊条件下诞生的一种特殊的管理链条,它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企业,但又具有行政机关和企业的双重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考核等,就显得难度更大、操作更复杂。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全国很多地方也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摸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讲,效果并不明显。除了与原来的工业主管部门密切关联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被改革了一部分之外,其他事业单位基本未动。
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推进速度很快,而事业单位改革却很难推进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与行政机关、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而至今没有改革的事业单位大多与行政机关、行政权力密切关联。前者在改革过程中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企业职工,而企业职工与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相比,自然处于弱势地位。更何况,从这些年来改革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经营者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与政府在同一条改革“利益链”上,不仅不会成为改革的阻力,反而会成为改革的动力。
相反,事业单位改革不仅与员工的利益密切关联,与单位负责人、行政机关、行政权力也密切关联。改革不仅要突破来自于单位员工的阻力,还要突破来自于单位负责人、相关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阻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如此,此轮改革,注定不会轻松,注定需要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大的力气、突破更多的阻力和框框,尤其是行政壁垒。
众所周知,所谓事业单位,除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单位之外,多数都是行政机关、行政权力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承担的是行政职能。也正因为承担的是行政职能,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都带有强烈的行政权力的影子,强制服务、有偿服务等现象十分严重,普遍都是双重拿钱。即一手财政供应经费,一手通过有偿服务收费。这也是很多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很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旦启动改革,被转移的行政职能如何解决?如果职能回归到原来的行政部门,这些部门会不会因此而提出要求增加编制、增加人员的要求,从而将原事业单位的人员转到行政机关,使改革流于形式,并成为行政权力再次寻租的一次机会?
事实上,当初行政机关将职能转移到下属事业单位,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人员。现在,职能回归了,也不应该增加人员。关键是,这道关卡能在改革过程中把住吗?
由于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很高,工作很轻松,于是,事业单位也成了权力寻租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很多行政机关以挂靠的名义,在将行政职能转化成有偿服务职能的同时,将事业单位作为“小金库”,滥发工资、奖金、福利,将许多行政机关不能开支的费用,放到了下属事业单位;另一方面,将不具备公务员条件、不能进行政机关的关系人员、亲属子女等安排到事业单位,享受不亚于、甚至高于行政机关的工资福利待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那么,改革启动以后,行政机关的“小金库”没了,关系户要面临身价转型了,相关行政机关、人员,会不会从中设置障碍、增加阻力呢?特别是那些依靠权力和关系进入事业单位的人员,会不会再次凭借权力和关系,进入到行政机关、公益性事业单位,使改革处于极为不公的状态,并引发社会矛盾呢?
同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曾经享受过双重收入,但是,并没有象企业一样进行积累和固定资产投资,而是分光、用光、吃光了。这也意味着,这些事业单位多数都是一个“空壳”,没有资产、没有资金。
而已经改革的事业单位情况来看,由于社保基金、医保基金等的缴纳情况看,标准远高于企业,那么,庞大的改革成本,将由谁来承担呢?财政还是单位自筹?如果全部由财政承担,不仅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对国有企业员工不公平。更重要的,会对相关行政机关推行这项改革增添不小的阻力。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号角已经吹响,但是,由于此项改革直接与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相关联,如何突破行政机关和行政权力的壁垒,已成为这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如何推动行政机关的改革,推动行政权力的规范,也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旦行政改革能够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也就十分容易了。(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