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盛若蔚 杜榕
“全球没有哪个政府像中国这样重视吸引外流人才回国。当局把这奉为一项主要政策,认为吸引人才回国是将中国推向科技前沿和促进国家经济踏上新台阶的一条捷径。”
10月21日,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刊文分析中国创造条件吸引外流人才回国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10年间,类似的感叹不绝于耳。声声感叹,见证着一个行进在复兴道路上的大国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
人才,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亦是中国走科学发展之路最可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当“奋进十年”与“战略机遇”无缝对接,当“第一资源”与“跨越发展”有机融合,便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人才强国的时代大船从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澎湃动力。
世界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3次著名的经济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3次追赶的背后,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历史总是相似的。人们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奋斗崛起的中国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追赶,并正以风的姿态加力向前……
十年砥砺,一幅崭新的蓝图喷薄而出——
核心战略写新篇
人才迎来又一春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句电影台词,说出了大实话。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才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引领者,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先进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要素。
数字雄辩,却也最无情——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43%;人均森林和林地为世界人均量的1/6;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我国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的12%,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58%,居世界53位……
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将迈向一条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生态资源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人民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国内外的事实一再提醒我们: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转变成为“中国智造”,才能不受制于人。
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纵身一跃”,靠什么?
人才!只有靠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
高度重视,源于深刻认识。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对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日益深化,人才强国战略有序部署,扬帆起航——
从《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度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从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到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
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十二五”规划把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写入指导思想,将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列专章进行规划;
……
如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摄人心魄的“中国画卷”,一幅恢弘壮丽的人才发展新蓝图在世人面前徐徐打开,开启了一个人才发展的新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知识的力量注入每项发展的事业。
这是一个希望的时代,决策的光芒洒向每寸创新的土壤。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科学的理念融入每次开拓的实践。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不再面临选择错位的风险,不再纠结付出回报的失衡,因为“人才”二字已经深深镌刻在国家战略的核心版图上,人才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
“这10年,中国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一名中国中铁的一线技工,2012年夏参加北戴河专家休假的巨晓林感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了汗水和智慧,也赢得了国家的信任与尊重。”
10年征程,栉风沐雨。这10年,是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推进、发力创新的10年,是人才工作水平全面提高、影响广泛的10年,也是人才发展服务科学发展更加紧密、成效显著的10年。以人才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重大方略和重要经验,人才工作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推手。
十年奋进,一个可喜的变化扑面而来——
人才总量大增长
人才素质大提升
趋势由变化累积,而变化往往在不经意中就发生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的人才方阵由一点一滴的变化,累积出日渐明显的趋势。
10年前在国外,留学生见面,大抵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了房子吗”……如果你说“要回国了”,对方惊奇之余,多半会猜想你在国外混不下去了。而现在,留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真正能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机会。”3年前,怀着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工作的十八大代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坦言,“如今有这么好的政策条件,我们有责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心力。”
一手抓海外吸引,一手抓自主培养。截至目前,我国有“两院”院士140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00多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以来遴选了国家级人选27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7万余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为什么中国在科技等方面过去几年发展迅速,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分析,就是因为中国的人才,特别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量大幅度增长,而这种增长又得益于高等教育大幅增长和人才效率大幅增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0年来,党和国家着眼人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10年增长,体现在人才总量的攀升上——截至2010年底,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
10年发展,体现在人才素质的提高上——截至2010年底,中国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5%。
10年跨越,体现在人才效能的优化上——截至2010年底,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6%,其中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
10年变化,体现在人才结构的改善上——到2008年底,国有单位已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之比已由2003年的7.3∶33.4∶53.2调整为9.9∶36.8∶44.2;人才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到2008年,非公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已达38.5%。
“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回眸10年,十八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这为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改革,一种持续的创新乘势而上——
体制机制大解放
释放人才生产力
30年前,深圳只有两名技术人员,一个拖拉机维修员,一个兽医;20年前,深圳率先由政府组团赴海外招聘人才,率先实施干部录用公开竞考制度,率先探索“技术入股”等引才新措施;而最近10年来,深圳成为国家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率先建立网上人才市场,实行应届毕业生无限制引进入户,所有用人单位人才引进无指标限制……深圳,再次成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急先锋”。
“深圳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充分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创业之本。”在十八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看来,作为新兴城市,深圳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突破了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汇聚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激发出了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天下之患,不患才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千百年前的寥寥古语,传递出一种朴实的人才观——“用好”,是人才工作的根本。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才发展的关键在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活力来自改革创新。10年来的实践反复验证:只有遵循系统培养开发人才的内在规律,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人们看到,最近10年,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社会,以前瞻的眼光、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10年转型——人才特区代替经济特区,成为“时髦”的科学发展关键词。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0多个城市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在签证居留、技术移民、金融支持、财税优惠、股权激励、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推动着人才落户“乐土”。
10年激励——荣誉鼓励和物质激励共同作用,让知识的价值充分彰显。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一系列奖励制度,鼓舞着各类人才贡献才智。
10年创造——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目不暇接,为人才成长搭建广阔平台。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举国振奋,举世瞩目。成绩的背后,是航天科技人才的锤炼和成长。以神舟九号任务为例,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了2/3以上。
10年完善——选人用人走向“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社会共识。
人才在市场中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在市场中自主择人,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随着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一个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基本形成。
回眸十年,唯贤选人用人留人,以业引才聚才育才。
展望未来,人才活力充分涌流,发展动力竞相迸发。
这注定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人才发展所指向的“强国”目标,也许需要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但贵在不停步,贵在能坚持,贵在用智慧。
千帆竞发敢为先,百舸争流创辉煌。举目神州,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崭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夯培,人才之基终将托举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