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北京、浙江等省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管理机构
据新华社电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陕西、湖北、广东等地发现,城镇化加速人口流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但“异地”带来的系列难题也成为一种民生之痛,破解“异地现象”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难题已成为基层群众的强烈期盼。
现象:涉及“异地”证件难办
截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将近2.3亿流动人口。近年来,与流动人口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异地问题”凸显。2012年,“异地高考”成了网络热词。在“异地高考”背后,异地医保报销、异地办理准生证、异地结婚登记、异地退休养老等等,贴上“异地”标签的这些事,似乎都成了“难办之事”。异地准生证更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办证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汉林认为,“异地问题”看似是户籍制度壁垒所致,实则牵扯到社会公共资源分配问题。人为给户籍增添“附加值”,使户籍成了公平分享社会公共资源的壁垒。
矛盾:城市规划按户籍僧多粥少
记者采访发现,“异地现象”难解,背后存在三大矛盾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管理之间的矛盾、外来务工人员“流入易”与“融入难”的矛盾、优质资源有限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大之间的矛盾。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一份民调显示,外来人员对“北上广”的经济发展缺乏“共享感”。该中心执行总监王文俊说,调查发现,外来人员最期待通过“提高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的标准”、“降低看病、入学、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个人收入”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广东省东莞市专门设立一个正处级行政单位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陈晓慧说,本地人和新莞人在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差距基本消除,但免费义务教育依然主要是针对户籍居民子女实行的政策,如想一步到位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是对政府财力极大挑战。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各地财政预算、城市规划等都是按照当地的户籍人口来计算。这就在人口流入地造成了“僧多粥少”。
探索:“以身份证为基础建数据库”
如何理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广东、北京、浙江等省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建议国家在机构设置、法律完善、队伍建设、信息共享和社会参与等5方面推进顶层设计。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二是出台全国统一的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三是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一支人数足、待遇够、素质高、工作到位的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四是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五是推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