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高层频赴一线部署反恐工作 基层民警装备升级(图)
    内蒙古新闻网    14-05-12 08:47    打印本页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反恐专业首次招生人才如何培养?

      “树立情报意识,在恐怖案件的预谋阶段捕捉信息,是反恐工作的最高形式。反恐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战略思维,也要掌握实践技能。”——公安大学情报学系主任苏英杰

      除了实战层面对反恐问题的重视,对于反恐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纳入到国家的长期规划之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今年开设反恐专业,面向全国招收80名学生,公安大学因此成为全国公安系统院校中首家开设反恐专业的高校。

      “当前反恐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央领导对反恐问题也做过多次批示。反恐专业的酝酿不是一时的,而是之前就有考虑。”公安大学情报学系主任苏英杰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公安部此前要求有条件的公安院校要建立反恐专业,培养专门的反恐人才。我们学校有关院系对国际、国内反恐形势做过研判之后,认为现在的办学条件是比较成熟的。”

      据悉,反恐专业是情报学系的一个专业方向。首批入学的80名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既包括恐怖主义概论、恐怖组织研究等理论课程,也包括反恐专案侦查、网络犯罪侦查与取证、处恐战术与指挥等“实战”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邀请一线民警进行授课,此外还会把学生派出去,到实战部门和一线进行锻炼。”苏英杰介绍。

      苏英杰表示,该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战略思维,也要掌握实践技能。“比如恐怖案件在预谋阶段,我们怎么捕捉信息,如何对情报进行分析,怎样发现恐怖主义活动的敌情线索,力争在恐怖行动发生之前破获案件。而一旦案件发生,又能跟得上侦查手段,果断处置涉恐专案,需要和恐怖分子谈判的时候,能抓住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对话

      吴绍忠:反恐资源应向公共场所倾斜

      对话动机: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于近日发布,在《中国境内恐怖主义袭击特点与防范对策》一文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学系副教授吴绍忠提出了他对于反恐问题的见解。

      恐怖活动呈地域扩大趋势

      北青报:和往年相比,2013年以来的境内恐怖主义活动呈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吴绍忠:去年发生在北京的“10·28”恐怖袭击可以视为反映恐怖组织新动向的一个信号,即“东突”恐怖分子开始将目光从新疆转向新疆以外地区。总体而言,新疆以外的地区防范、打击恐怖主义的经验和能力与新疆相比比较欠缺。而且新疆以外的地区,尤其是部分核心城市,人口集中、媒体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旦遭受恐怖攻击,其危害会更广、影响会更大。今年的昆明“3·01”恐怖袭击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武器的选择上,较为容易获得的刀具、斧头和汽油成为了恐怖分子的首选,但武器的简单并不影响恐怖分子的伤害能力。除此之外,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来煽动仇恨、利用恐怖主义思想来泯灭人性,并利用二者对恐怖团伙成员进行组织及管理也是2013年境内恐怖主义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反恐工作必须全社会参与

      北青报:恐怖活动的触角延伸向普通民众,给不少人带来了心灵上的恐慌和不安全感。防止公共场所发生暴力恐怖事件的难度在哪儿?

      吴绍忠:公共场所一直以来都是恐怖分子进行袭击的首选目标。这是因为:第一,公共场所人员聚集,恐怖袭击的效果可以最大化;第二,在公共场所中,多数人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因此恐怖分子混迹其中也难以引人关注;第三,公共场所往往是一个完全开放或相对开放的空间,恐怖分子进入或离开几乎没有任何难度;第四,公共场所人员数量众多、流动迅速,安保部门的常规监控难以面面俱到;第五,城市中的公共场所太多,我们所拥有的资源难以做到全部而且有效地覆盖。

      北青报: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的安保水平?普通民众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做些什么?

      吴绍忠: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是公安机关当仁不让的职责,但是这项工作必须全社会参与,只有构建一个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种组织与机构以及每一个民众在内的综合防控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要完善公共场所的安保水平,首先全社会要树立一种风险意识,在传统的人防、技防等方面投入相应的资源,采取更加科学、有效、合理的安保措施。其次,公安机关在警务资源的投放上,应该向容易遭受恐怖袭击的公共场所倾斜。同时,公安机关应加强对社会各机构的安保培训。

      就普通民众而言,应该改变恐怖主义离我们很远的想法,要认识到恐怖主义离我们其实并不远,随时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边。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加强对于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知识的宣传和相关能力、素质的教育与培训。

      要把装备优势转化为反恐胜势

      北青报:近年来,公安机关应对恐怖袭击的处置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您的观察,普通执勤民警的巡视装备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绍忠:公安机关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提升处置恐怖袭击的水平。尤其是近一年来,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从处置上来看:首先公安机关的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能够在袭击开始后就马上赶赴现场,减小了恐怖袭击的危害;其次公安机关的战术应对更加得当。但是今年昆明“3·01”恐怖袭击案提醒我们,内地政府和公安机关在防范和处置恐怖袭击方面经验尚显不足,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昆明“3·01”恐怖袭击之后,普通执勤民警的巡逻装备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真枪实弹”,这项措施必将极大地提升公安机关处置恐怖袭击的水平。通过合理选择枪支类型,改变巡逻的策略,普通民警巡逻的效能与威慑力都将得到提升。

      北青报:此前,傅政华副部长在北京火车站巡视的过程中对执勤民警提出“枪法要准”、“一击制胜”等要求。普通民众可能非常关心一个话题,民警配枪巡逻,在装备跟进的前提之下,还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以应对突发情况?

      吴绍忠:配枪巡逻提升了民警相对于恐怖分子在装备上的优势,但这种优势要转化为胜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民警应该加强对恐怖主义相关知识的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次,要加强对于枪支使用的训练,真正实现傅政华副部长要求的“枪法要准”、“一击制胜”。恐怖袭击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现场有很多的普通民众,如果枪支使用水平不高,不仅难以制服恐怖分子,反而有可能成为掣肘的因素;再次,要加强对于反恐技战术的训练,合理的技战术能以最小代价使得警方的目标最大化;另外,要加强对于民警体能、心理的培训。反恐工作艰巨而繁重,民警不仅要在体力上有巨大的付出,还要面对丧失了人性的恐怖分子,体能训练、心理疏导必不可少。(记者 桂田田 摄影/记者 汪震龙)

    前一页 [1] [2]
    [责任编辑 李珍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内新闻排行榜
    聘任制三大疑问待解 倒逼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
    新疆阿克苏处置一起袭警案 警方击毙1人抓获1人
    新疆阿克苏处置袭警事件引关注 当地社会秩序恢复
    李克强在非盟会议中心发表演讲
    董倩碰撞专家学者探讨中非合作新思路
    公安部两副部长夜赴北京、上海火车站严查安保
    图解:李克强出访非洲第三日活动综述
    李克强和夫人看望中国“光明行”活动埃塞受益者
    湖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侃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
    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魏健接受组织调查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内蒙古各族各界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
    五四精神领航青春
    呼和浩特户籍新政出台:无房本持购房合同可落户
    赤峰市出现开头为M3S7、M7U4、B1J8假钞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现豪华房车?
    呼伦贝尔遇低温 立夏穿冬装
    包崇明任赤峰市委副书记
    包钢跻身国际市场 创营销佳绩
    雪落锡林郭勒
    牡丹花开诱游人
    新闻专题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总书记的关怀温暖大草原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8337”发展思路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