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古老残遗濒危植物、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性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地跨鄂托克旗和乌海市,总面积471989公顷,其中鄂托克旗境内面积455091公顷。保护区现有野生植物335种,其中古老残遗濒危植物72种(在全球干旱荒漠地区中极为罕见),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四合木、半日花、沙冬青、蒙古扁桃、绵刺、革苞菊、胡杨7种。四合木与半日花为古地中海第三纪孑遗物种,距今已有7000多万年的历史,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另外,查明发现脊椎动物159种、昆虫约145种与较多的古生物化石。
201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将内蒙古定位于“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落实这一思路,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为重点,不断提高管理和科研水平,在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实现了广泛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上,保护区所在地鄂托克旗地域广阔,且大部分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物种多且稀有。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无疑为众多的荒漠草原动植物提供了庇护场所。
社会效益上,保护区地处典型的荒漠草原地区,具有原始古老的自然性和稀有性,为荒漠化研究提供了理想基地。同时,对于研究荒漠草原的演变及其植物群落发生、发展规律和植被生长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其它学科的天然课堂,为人类长期、高效、科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改善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效益上,一方面,保护区管理局争取实施了国家级公益林项目,进一步提高了保护区内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保护区的发展,保护区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进而减轻自然灾害,减少沙尘暴肆虐,缓解危机,从而促进保护区外围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管理好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保护好47万多公顷范围内的古老孑遗濒危植物,同时对于保护脆弱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自然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体现,是一项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身,集保护、科研、宣传、旅游于一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事业。(武雅星 鄂尔多斯市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