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洋五毛,也不是洋公知,我只想说说我看到的中国特色。”最近,雷克新作《中国,特色》出版。
雷克,身高1米92,慕尼黑大学汉语专业研究生,曾经从北京徒步走到新疆,行程4646公里。去年,本报刊发《一个老外眼里的微博世界》后,他走红了,参加了一些电视栏目,还在两家报纸开了专栏,有人开玩笑称他“德国公知”。这一年里,他在微博上和人吵架,帮德国“辟谣”,参与热门话题讨论,通过沟通,他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方韩之争”、中国式过马路等热门话题,他都有独特的认识。
“保护韩寒,也就是保护他们自己”
去年6月,雷克一夜爆红,读者来信很多,“没想到中国读者如此热情!”雷克说。
“他们说的话让我觉得当代中国人的心灵跟雏鸟一样,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飞出去到处看,而他们的脑袋跟海绵一样,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吸收新鲜的思想。”雷克说。
“我去了几次中国,接受了很多采访。”雷克说,过去一年来,他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写得特别累”。
因为硕士毕业论文的原因,雷克常“潜伏”在微博上。他的论文就是写“方韩之争”。
“为什么社会一定要关注这个丑闻?”在他看来,这场“战争”跟文学几乎没什么关系,它更像一种意识形态冲突。
“‘挺韩派’和‘倒韩派’的大多数人不会从文学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而是从自己的意识形态出发。因为韩寒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种‘现象’。”
雷克觉得,所谓“挺韩派”的人其实有很多理由维护韩寒,但最主要的理由跟他们自己的身份有关。“中国大都市环境已经后现代化,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年轻人,首先要想办法给自己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韩寒退学便去做自己,而且他的书还陪着一代人长大。就这样,他成了很多人身份的一部分”。
“保护韩寒,也就是保护他们自己。”
“‘挺韩派’和‘倒韩派’都以为自己有道理,以为自己是为了社会好,‘挺韩’的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新精神,‘倒韩’的人是为了让社会少一分‘假’。”
“他们的冲突,没法避免。”雷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