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要闻要论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以国之名纪念胜利、祭奠亡灵
内蒙古新闻网  14-09-02 11:44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月27日,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腾冲国殇墓园陆续有游人前来参观祭拜。国殇墓园建成于1945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图为游客参观国殇墓园。中新社发任东摄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题:以国之名纪念胜利、祭奠亡灵

  中新社记者石岩

  2014年2月27日,这是个可以铭记的日子。

  当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表决,以立法形式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时钟拨回到1945年9月2日,当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签署投降书的消息传回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人们走上街头,举国狂欢,庆祝抗战胜利。伤痕累累的中国,眼噙泪花。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岗峦。”69年前的中国,每一位国人都懂得这场胜利背后的代价。在历时14年的抗战岁月中,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更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昨天有一千多名妇女因遭奸污或家中遭到抢劫逃到金陵大学。”在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德国人拉贝的日记中,这样浸着血渍的描述触目皆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美丽的石头城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十多天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屠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的暴行,铁证如山,举世皆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每一位历史叙事者自身。让人扼腕的是,面对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早已做出的历史结论及法律定论,一些别有用心的日本右翼政客至今仍顽固地选择无视乃至否认。与此同时,出于一些不可告人、不负责任的动机,他们的一系列言行,挟持着日本在右翼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战后,中国官民怜悯同为侵略战争受害者的日本民众,以德报怨,冀望与之携手共泯恩仇,共卫和平。但是,近年来,一些日本领导人的右倾化倾向日益明显,罔顾历史曲直,肆意扭曲是非,严重伤害了中韩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这迫使中国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直面那段血淋淋的过去,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构也意识到,有必要用立法的形式,一方面告诉国人: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历程;另一方面告诉世界: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捍卫者;当然也向日本右翼势力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任何试图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确立“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是国际惯例,将其提上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的议事日程,这是基于对历史深刻认识和反思之后作出的顺应民意之举,是中华民族日趋成熟的标志。

  纪念,不止是为了提醒那些“选择性遗忘”的人,纪念更体现了中国民众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心愿,不论屈辱或光荣,中国都有正视历史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作为一个侵略战争受害国应得的权利,亦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

  在安倍晋三等右翼政客的误导下,日本军国主义却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安倍及其下属一系列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挑战着国际社会的良知和底线,更有将日本重新拖入战争的危险。公祭日的设立,也在警醒国际社会共同遏制这一势头,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

  中国人民不仅勇于面对历史的创痛,更有能力通过筚路蓝缕的全面改革,书写新一季的“中国奇迹”,成为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完)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首府上演婚纱秀
马背“盛宴”
军训进行中
游界河
沙果红啦!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乡村采摘 绿色享受
绿色库伦迎宾朋 火红安代舞精彩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