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谈了“稳”,在哪些方面又取得了“进”?
第一,我们来看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处在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提高消费在整个经济增长当中的贡献和比重一直是我们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去年消费对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三个百分点,达到了51.2%,这使得消费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推动力。
第二,我们来看产业结构。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占比又出现了较明显的提升,占比从46.9%提高到48.2%。那么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中国去年的经济结构是明显的改善和优化,并且农业尽管占比下降,但是农业的产量并没有任何下降,我们粮食产量取得了11连增,粮食总产量达到1.21万亿斤。
我们整个经济支出中投资结构费用的配比关系也在不断地改善。大家都知道,企业要有一个研发投入,没有研发投入,企业就很难取得重要的创新。研发费的投入,去年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了2%,而且我们坚定地向“十二五”的目标迈进。从研发支出来讲,我们超过日本,居全世界研发投入第二大国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去年的能耗下降了4.8%。单位GDP产出的能耗下降,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取得了重要的变化,我们的生产装备水平取得了重要的变化,对于我们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基础和推动力量。
再接下来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去年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去年,一方面,物价运行非常平稳;另一方面,大家的收入增长也是有目共睹。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超过8%,我们GDP增速是7.4%,也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速水平超过GDP增速,其中农民的收入水平9.2%,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与此同时,我们社会的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开始出现了下降,而且降幅非常显著。去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了1232万人。另外,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还轻轻地点出了一句话,我们去年有超过1亿人次的人出境旅游。出境旅游代表着什么?对我们绝大多中国人来讲,它代表着我们迈出过门到国外去看一看。而迈出国门到国外看一看的条件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大家收入的提高,第二个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改善了,不是疲于奔命,不是一直工作,休闲已经成为生活方式当中的重要一环。把出境旅游的人数摆出来,表现出我们老百姓逐渐变成“既有钱又有闲”这样一个越来越好的局面。
(二)主要调控经验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总结一下如何能形成上述的成绩。这些成绩不是简简单单拍脑袋就能取得的,也不是低着头盲目干就能取得的,它有战略指导思想,有我们良好社会的组织机制,有我们非常稳定的社会发展平台,也有国家大力深化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我把这些主要的调控经验从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整理出来,归纳为以下四条。
第一条,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也就是说,推动去年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改革。因为我们要改变我们既有的资源配置状态,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相关的经济社会管理的原则。当这些方法、原则、制度、机制发生改变的时候,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活力开始上升,活力上升以后,我们的动力就得到增强和支撑。向调结构要助力。这个助力的关键就是调结构要能够给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换句话说,调结构速度不能过快,节奏不能过猛,选择不能过于单一。调结构不是把传统产业一下打垮,让它退出我们的国民经济体系,而是根据传统产业的许许多多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市场对传统产业的切实的需要,相应地引导传统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地把一些产能落后、产品落后、组织形态落后的传统产业退出我们国民经济体系,把有益的可以进行改造和提升的经济成分还要继续留到我们经济结构当中,发挥它应有的效力,这就叫做助力。第三个向惠民生要潜力.那么惠民生和潜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是我们通过支持\提升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然后让老百姓能够大胆消费,能够策略地开展自己的投资活动,接下来就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提供最终消费的支持。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潜力,经济增长的空间就被创造出来,这是调控经验的第一个。
第二条总结的经验,以释放市场活力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场的活力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之间仿佛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市场活力好,市场主体的经营状况就会变得更加踊跃,市场的整个机制会变得更加活跃,市场的交易成本会变得更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总量就有望得到快速地扩张,经济活动会得到较大程度的促进和提高。于是我们原来那些看似要萎缩掉的经济变量,在活力的支持之下,它的萎缩的程度被大幅度减缓甚至是抵消;原来看似是没有希望的发展点,在活力的推动下就得到重新点燃。这种情况下,市场活力来对冲掉经济的下行压力。我说一个数字跟大家分享,去年国家一共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取消了评比表彰项目是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是149项。那么在这些不必要的管制开始进行取消或者是受到抑制以后,整个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开始出现明显上升。新登记的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个,那么新注册的企业的增速比2013年要高接近50%的水平,这是第二个重要的经验。
第三个经验,积极作为,有扶有控,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情。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时期,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是我们当前不得不做出来的一个策略性的选择。如果是简简单单就以长期的目标作为我们追寻的对象,对短期进行过大的忽视甚至打压,会导致当期经济运行出现困难,从而使长期的目标也会落空。但是,如果只过度关注短期,只要求把短期经济形势改观,把经济增长的势头拉起来,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许多的有益的长期的因素在这一次转型、在这样一次调整当中被人为的淹没掉,中国经济只不过又经历了一轮扩张期,还是原来的经济结构,还是原来的生产技术,还是原来的生产方式。那么,这两种思路都不足取,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我们调控经验的第三个非常重要的经验选择。
第四个,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或者叫中等收入国家,那么从国际经验来看,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之后会出现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政府为了取悦老百姓的选择,会热衷于提供更加丰富、水平更高的公共产品来无限度地满足老百姓对一些公共产品的需要。其结果是什么?其结果是,第一,导致了市场生产效率的下滑;第二,导致了许多社会公共产品的浪费,从而导致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被耗尽。其结果就是看似现在非常丰富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福利体系,在将来都是不可持续的。看似当前获得了一点一些蝇头小利,结果在将来经济发展难以持续以后,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重新又陷入到谷底,还要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从谷底当中再次挣扎出来。所以对我们来讲,吸取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正确地认识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是我们在构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必须要审慎面对的问题。
我们这个审慎面对的观点就出来了,叫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政府该做的,一定要把它做好,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政府要可持续地充裕地保障提供。对于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要采用兜底线的方式,能够把他们的生活水平托到正常的有尊严得以体面生活的水平以上。最后再通过机制和制度把上述的很多的做法有效地固定下来,并且公开出去,那么保证每一个社会公众可以公平有效的享有。
那么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下,我们相信中国的福利制度,第一我们会行而致远,第二也会有序地稳步地不断提升。在201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企业养老金平均水平又提高10%,新开工的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城乡的低保水平分别提高了9.97%和14.1%。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的调控经验,并且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