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曝光微信朋友圈热销面膜检测出激素最高超标6000倍,且这一行为已成为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这一“黑幕”想必看得无数爱敷面膜护肤的妹子们心惊胆战:以往,一款产品效果明显,消费者都会称赞买到了好货,而现在,如果号称“一敷即白”的面膜真的立竿见影,就得当心了。
“美白”面膜,是天使也是魔鬼
央视调查中指出面膜添加的激素即为糖皮质激素,又被称为“皮肤鸦片”,用在面膜上,美白、祛痘效果十分明显,市面上主打抗敏、祛痘、美白的面膜正是糖皮质激素滥用的重灾区。皮肤科专家指出,在2007年卫生部就发布了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其中明确规定在化妆品里禁止添加激素,因为长期使用这类护肤品、化妆品会对皮肤产生损害,即使是微量添加也是有害的。
据了解,糖皮质激素让皮肤变得又白又嫩的原因是能使血管迅速收缩,于是红血丝就不见了。但同时细胞活动能力急速降低,细胞免疫能力、皮脂的分泌也被遏制,进而产生“激素依赖”症状,一旦停止使用,问题便全面爆发,成为“激素脸”、“面膜病”。
2014年发布的首个《中国化妆品安全指数报告》中,来自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的抽样数据显示,网络渠道购买的含有超标激素的化妆品导致过敏性皮炎,成为化妆品伤害的头号杀手,去年一年,每三个因为化妆品伤害导致病发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是激素过敏性皮炎。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皮肤学组颁布的关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疗指南明确指出:糖皮质激素被医疗单位滥用,或者在化妆品中非法添加,是造成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主要原因。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糖皮激素的添加种类已有近百种,但有检验标准可依的只有41种,糖皮质激素的添加种类其实早已超出国家标准的测定范围,化妆品行业与监管部门玩的是打擦边球竞赛的游戏。
朋友圈:暗藏三无伪劣猫腻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许多知名化妆品牌都跟着潮流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像SK2、兰蔻这样的大牌子,早就在网上有自己的专营店了,你还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扫到牌子的二维码,直接在网上购买。”永旺商城化妆品区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经销商在网上专营店也放出了价格等商品信息,因此很少有人在朋友圈售卖这些品牌的面膜,因为“定价必须跟官网差不多”,而朋友圈客户较少,最后几乎没有盈利空间。
因此,在朋友圈售卖的卖家,会更加青睐小品牌面膜的推销。而这些不知名牌子的面膜中,往往就暗藏着“三无”和“伪劣”产品的猫腻。
在广州一家私企当白领的郑小姐是化妆达人,她告诉记者,面膜根据牌子的不同,价格相差非常大。像SK2等国际知名品牌,一张就要上百元,而大众点的牌子,最低也要十几元一张。而朋友圈上销售的几乎都是不知名品牌的面膜,往往只要五六块钱,多买还可以打折。但实际上,这些面膜无生产许可和检验合格信息,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产品,卖家直接从销售总部进货,批发成本价往往只需要两三块钱。
微商:准入无门槛交易无保障
“不是准入门槛低,而是根本没有准入门槛!”禅城的肖小姐如今也经常在朋友圈发布化妆品的代购信息,她向记者坦言,想要在朋友圈销售面膜,根本没有准入门槛。“只要你有进货源,然后编辑一条信息,配上图,就等于开店了。”肖小姐告诉记者,卖家往往会通过“熟人”攻略搞定消费者,“亲身体验,用过好才推荐你!”“某某明星,某某朋友都在用!”“老朋友了,你买有优惠价!”都是朋友圈卖家挂在嘴边的说辞,不少人贪图便宜,或者轻信“朋友”,就从朋友那里买了一大批,并且发现不对劲时,碍于朋友关系也不好大声维权。
目前朋友圈微商大多是个人卖家,无准入门槛意味着没有办理工商登记,根据工商管理相关法规,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不属于传统上的消费者和商家,一方面商家产品难以监管,导致漏洞百出,三无伪劣横行。另一方面消费者如购买了劣质产品,也难以在法律上获得维权支持。(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