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绿水青山,屋内金山银山,我们在这“两座山”之间自由穿行、快乐攀登,建设新家园,塑造新文明;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向往的幸福生活。从2005年8月到2015年9月,十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当年的“两座山论”引领推出今天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座山论”的核心思想上升为国家层面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也是民生,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沿着“两座山”踏上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图为: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视察现代高效农业智能温控大棚。
一、生态文明与“两座山论”
(一)生态文明
“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具有时序阶段性和空间多样性,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主动保护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生态文明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
(二)“两座山论”
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著名的“两座山论”,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接着写道:“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2006年习近平对“两座山”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缜密论述,他指出:“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关于“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思想超越,但是,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基本内涵之上。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的再次阐述“两座山”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演讲后,他回答学生提问时坚定地说,“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