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受追捧?
“只听声音,不看长相”
舞台中央,学员倾情演唱,却心怀忐忑;转椅背后,导师侧耳倾听,却百般纠结。一曲未了,导师挥掌击键,手舞足蹈,观众一片欢呼;一曲终了,导师无动于衷,静静转身,观众一阵叹息……
这是《中国好声音》盲选阶段最常见的镜头,也是最牵动人心的画面。“好声音”收视率这么高,最大亮点便是盲选——4个导师在听歌前,完全不知道选手是谁,全凭声音决定转不转身。
导师那英说:“不管谁唱歌,只听声音,不看长相,因为看着选手,就会有偏差,他的长相、表现,可能会盖过声音。但音乐最重要的是声音,不是别的,甚至有时技术太高超,反而没了感动。有些声音虽有瑕疵,但听了汗毛孔都会竖起来,这就是打动了别人。”
这种别具一格的盲选,除了悬念迭出,还体现“公平、平等”原则。采访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这种赛制保证了最大的吸引力。参加选秀的学员,长则五六十岁,少则十多岁,无论之前如何辉煌,一旦站在这个舞台,一切都归零,必须靠声音打动人。
导师事前不知道学员的信息,只能在现场凭着声音转身选择学员;而如果同时有几位导师为一名学员转身,接下来还需要互相竞争“抢”学生。这种公平竞争、大牌导师与无名学员之间平等的感觉,持续吸引着优秀学员参赛。
今年“好声音”的话题,离不开导师周杰伦。很多歌迷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从小就听你的歌”“喜欢周董12年”……但经历过双向选择的周杰伦半开玩笑表示:“当导师心情也是非常紧张的,因为节目经常给我惊喜,但有些惊喜太刺激,比如常常有参赛者说从小就听我的歌,我认为肯定会选我,但他却选了其他导师!哈哈!”
“很多学员愿意来参加,就是因为那种强烈的被尊重的感觉。观众也认可,每期‘好声音’都是盲选时收视率最高,比后期基本高出10%。”王俊说。
与当下许多热门的“真人秀”节目相比,“好声音”里没有故意制造的冲突,没有不时爆出的“黑幕”,导师的激励都正面、温和,没有一个导师带着“毒舌”。
“这里不靠煽情上位,无需拉票,也没有戏剧化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动听的歌曲和真挚的情感。导师转身,你就获得进入音乐团队的机会;没有转身,也能和偶像对话,甚至同台歌唱。”王俊说,舞台上选手们都是淡妆,简单打扮,少了浮夸式的争奇斗艳。
对观众而言,也有不同的感受。普通的音乐节目,即使再精彩,观众也仅是带着欣赏的心态,没有参与感,很难做到身心融入。而音乐选秀,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当起评委。当自己的观点与导师相契时,会产生成就感,为自己的审美观高兴;当自己的观点与导师相悖时,又会产生困惑,急欲了解原因,此时听听导师点评,就掌握了很多音乐知识。
这档节目,还抓住观众一个共同心理: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今,全家围坐一起,边看边评判,已成为不少家庭的生活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