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喜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天山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礼”赞60年•梦想来敲门——新疆让我变富有》,我们从在新疆创业的财富人物入手,讲述他们凭借劳动和智慧赚到第一桶金的故事,从而折射出新疆社会生活发展的变化,为创业者带来的无限商机。今天推出第三期,“小代皮鞋厂”老板代俊士的故事。
姓名:代俊士
年龄:45岁
小代皮鞋厂老板
公司所在地:新疆呼图壁县
公司规模:在全疆60个县市和团场开了60多家“小代皮鞋”店
天山网讯(记者孙健摄影报道)在新疆,很多人都知道“小代皮鞋”。因为“小代皮鞋”四个字经常出现在新疆的高速公路、尤其乡村道路旁的墙体广告上。但是“小代皮鞋”长啥样?“小代”是谁?在城市中却很少有人知道。9月28日,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小代”,并请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代俊士,安徽临泉县人,小代皮鞋厂的老板,他说,打小从偷师学艺修鞋到成为呼图壁收入最高的修鞋匠,再到建厂做鞋,他迈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新疆人的支持和帮助。
1988年,18岁的代俊士怀揣36元钱,从安徽临泉县老家只身来到新疆呼图壁县。“那时就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代俊士说:“我那时候,做梦都想一年挣上1000块钱。”所以,他晚上住羊圈,白天在呼图壁县昌华路边摆摊修鞋。“我出摊最早,收摊最晚,一年里只有大年初一和初二休息。”
“二十几年前,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伙子大雪天还坐在路边修鞋,一些小缝小补的活儿,他都不收钱。”在呼图壁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小代,都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况。“他见谁都是笑嘻嘻的,特别热情,慢慢的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修鞋的小代了。”呼图壁县昌华路附近家属院的王大妈说。
“在人们的印象里,修鞋匠通常戴个围裙,一身的尘土和油腻,可我跟别人不一样。”代俊士说,人可以穷,但一定要穿得干净。初到新疆,尽管每天在他在街边修鞋,但他常穿的黄军装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他给顾客准备的凳子也擦得一尘不染。
短短五六年的时间,代俊士从最初一天只赚两三块钱,做成了全呼图壁县修皮鞋收入最高的人。
“1992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代俊士说,“我当时想修鞋是手艺,卖鞋是生意,我要改变我的命运。”那年他下决心雇了20多名本地鞋厂的下岗工人,在呼图壁县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鞋厂。刚开始,七八个人连修鞋带做鞋,一天可以做个十来双。
后来,代俊士明确了鞋厂的定位,服务于普通农牧民,他利用国道省道公路边、乡田间地头和村落平房四周的墙体做广告牌,然后雇人在上面喷绘“小代皮鞋”4个字。有人曾调侃小代皮鞋和世界500强企业一样霸气,户外宣传只出现商标,从不写联系电话。代俊士说:“我是想到了我的店以后肯定会开到各个乡村、县城,我要让他们觉得我的小代就在他们身边。所以没想过写联系电话。”
“后来我注册了商标,还把厂子开到了乌鲁木齐。”2006年,代俊士在乌鲁木齐市仓房沟路附近办起了鞋厂,开始了面向全疆批发的生意。
2007年初,一个来自乌苏市的修鞋匠龚奎到乌鲁木齐批发修鞋用的材料,偶然走进代俊士的店里。
“你也是修皮鞋的?”在交谈中,代俊士在把自己想在地州发展经销商的想法告诉龚奎的同时,还把自己从修鞋到做鞋卖鞋的经验告诉了他。“我们从早聊到晚上,龚奎当时就决定回乌苏后开一家小代皮鞋店。”代俊士说,现在龚奎有店有车有房,日子过得富裕得很。几年间,代俊士用这样的方式在全疆60个县市和团场开了60多家“小代皮鞋”店,鞋厂的产量也从最初的一年生产几百双到十几万双。如今代俊士不仅在乌鲁木齐有了自己的门面,还将鞋厂开到了温州。
“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代俊士说,随着鞋厂生意越做越好,他经常去全疆的乡村、学校、敬老院为困难群众、学生和老人免费送鞋。
呼图壁县外宣办主任沙毅告诉记者,在呼图壁人人都知道“小代皮鞋”,不仅是因为皮鞋广告人尽皆知,更是因为代俊士常常捐鞋、捐款、做好事,呼图壁县敬老院每个老人都穿过代俊士送来的新鞋。
“我初来新疆时遇到很多困难,从最初36元起家开始,一路走来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代俊士说,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我能力范围内,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穿上舒服的鞋子过好自己的生活。”
代俊士说,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新疆的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是他事业发展的基础,“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为我们这些生意人提供了这么好的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