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时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习近平主政中国三年一举击碎的国外流言
内蒙古新闻网  16-01-09 15:50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4年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一带一路”见证中国朋友圈 打破“中国威胁论”

  在“中国经济崩溃论”兴起的同时,针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等论调也接连出现。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出现在冷战后,随着中国经济、军事逐渐强大,“中国威胁论”开始在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泛滥起来。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威胁论”涉及的范围日益扩大,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出现了各式“威胁”论。

  比如,美国国防部自2000年始每年一次的《中国军力报告》都会将“中国威胁论”带至风口浪尖,2013年以来也从未停歇。同时,中国威胁论还衍生出了“中国责任论”——“汇率责任”、“顺差国责任”、“债权国责任”、“储蓄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斥责中国“不负责任”。

  事实上,永不称霸永不搞扩张是中国一向的承诺。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为人类做更大贡献是老一辈领袖的期望。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与解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未来十年中国将设立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以支持联合国工作。索马里护航,全球维和,援助困难国家,以及最近的朝鲜核试事件,以及斡旋中东危机,中国从未推脱。

  就像习近平说的,“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

  习近平主席主政的三年来,从周边外交新理念,到亚洲新安全观,再到新型大国关系,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可以看到的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57国共同筹建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于1月16日开张,金砖银行已于2015年7月开业,“一带一路”联接欧亚非助力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从2013年倡议提到2015年“一带一路”的落地,“一带一路”成为友好共赢的代名词。独行近,众行远。习近平引用别国的谚语再讲给别人,这叫语重心长。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中国不变的承诺。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带领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终结“中国模式垮台论”

  而自建国以来,中国承受的质疑和流言,以及各种“预言”一直未停。影响最深远的,应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杜勒斯预言。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新中国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人身上。按照他的预言,我们现在应该已经换了旗、改了路。其实,类似杜勒斯预言的各种预言从来没有停歇过。不管中国经济还是政治出现一点波动,都会有人宣扬中国模式即将垮台,共产主义道路走不通。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彻底击碎了一些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预言或者妄言。中国梦深入人心,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十八大以来,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成为我国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14年年底,习近平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结晶,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对中国青年提出了殷切要求,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价值观的培育上,要求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树立并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青年铭记历史,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首习近平主政这三年,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形象彻底树立,人民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有着充分的信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模式垮台论被中国的发展、外交的成功、道路的坚持一一打破。习近平正在努力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着力打造中国模式的2.0版——实现发展,保持稳定,存有变革的张力。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