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电子报
    内蒙古新闻 道德法制 国际 国内 民族 文化 娱乐 体育 财经 教育 旅游 质监 健康 美食 汽车 楼市 草原社区 草原网视 影像日记 全景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向世界展示开放自信中国——今年两会“部长通道”扫描
    内蒙古新闻网    16-03-17 09:42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题:向世界展示开放自信中国——今年两会“部长通道”扫描

      新华社记者刘东凯、韩洁、罗沙

      2016年的“两会时间”,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部长通道”成为一条“新闻热线”。

      最多时达到500多人的中外媒体大军,带着全世界对中国的期待齐聚在此。各部委负责人40余人次先后在此亮相,坦诚与媒体互动,回应民众关切,向世界展示了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世界瞩目:百米通道开启观察中国窗口

      3月16日,当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回答完记者的提问,他成为今年“部长通道”上最后一位在此发声的部长。

      “由于广大媒体反复要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来这里和大家见面,我们就请刘主任来,这本是计划外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们介绍说。

      从今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的那一刻起,“部长通道”一次又一次汇聚起海内外记者,吸引着世界目光。

      这条位于大会堂北大厅的百米通道,是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全体会议时,国务院各部委主要负责人进出会场的必经之地。由于记者可在这里与部长们“亲密接触”,捕捉到最新消息、听到权威声音,“部长通道”的称号从此流传开来。

      “巡视为何要杀回马枪”“多校划片能否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前,列席会议的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教育部长袁贵仁等4位部委负责人主动在“部长通道”发声,揭开了今年“部长通道”的大幕。

      5日全国人大会议开幕,7位部长在此亮相;9日,10位部长在此相继发声;13日,更有11位部长先后回答了23个热点问题,创下自2007年“部长通道”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16日,人大会议闭幕前,又有6位部长在“部长通道”答问,开放力度空前……

      跑了20多年中国两会的法国《阿尔萨斯最新消息报》驻京记者梅业表示,除了看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来“部长通道”几乎成了他今年观察两会的最佳窗口。

      “能集中时间、面对面与中国部长们交流,简直太方便了。”

      如此零距离接近部长,让很多国内“老记”也大呼过瘾。“跑两会十多年了,今年各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的频率明显增加,部长们的回答很解渴,很接地气。”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邹德智说。

      从最初记者“追逐围堵”部长采访,到2008年起在部长和记者之间拉起隔离线;从2010年起指定记者邀请部长在通道发声,到如今更多部长主动走上通道答疑,百米通道开启了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也因越来越规范、有序、高效的采访环境得到媒体和部长们的广泛认可。

      主动发声:“部长通道”成权威发布重地

      “部长通道”年年开启,但今年变化更多,热度更高,成为新闻发布会和记者会之外的又一重要新闻集散地。

      “今年是部长们参与度最高的一年,更多部长愿意积极主动在通道发声。”连续三年在“部长通道”负责现场管理的人大会议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朱恒顺对记者说。

      今年的通道上,有的部长约定好来通道后,为避免堵车等意外因素“爽约”,甚至早上八点就到达北大厅;有的部长因时间限制未能回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专门委托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联系提问记者,在会议结束后专门送去相关的回复;有的部长这次没答完的问题,当场和记者们约好下次通道再见……

      在朱恒顺看来,“部长通道”的变化正是两会日益开放的体现。“今年在我们工作联系过程中,有更多的部长表示,只要记者们有要求,愿意在列席全国人大会议时在‘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而且,多数部长还明确表示,记者们关心什么,他们就会回应什么,绝不会回避所谓‘敏感’问题。”

      “部长们是主动发言,回答问题的时间很长。”今日俄罗斯通讯社记者罗佩卓说,他第一次来中国报道两会,感到“部长通道”简直就是媒体挖掘“硬货”的小型新闻发布现场。

      中国日报记者杜娟表示,今年的“部长通道”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改变,部长们回答问题坦率真诚,有的还展现出幽默的一面。提问不设禁区,对敏感问题不回避。“我想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体现。”

      从“被拉被堵”,到主动向前;从只言片语,到反复沟通。百米“部长通道”上中国政府部门“掌门人”的变化,向外界充分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干货”问答:推动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

      “部长!网上流传的延迟退休时间表究竟是不是真的?”

      “农民进城了,农村怎么办?”

      “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住建部怎么看?”

      ……

      “火药味”十足的问题,是今年“部长通道”最鲜明的亮点之一。记者粗略估计,各部委“一把手”们今年在“部长通道”回答了记者轮番抛出的近百个问题,几乎道道切中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要害。

      “我从2008年开始连续参加两会报道,今年是‘料’给得最多的一年。”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陈琳如此感慨。

      问不避讳,答不避难。在“部长通道”上,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焕宁回应了深圳滑坡事故调查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回应了营改增进展计划;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回应了北上广深房价暴涨问题……

      “‘部长通道’已经成为部委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发声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杨凤娇认为,部委“一把手”从被动回应采访到主动发声,把重要的问题拿到台面上公开讨论,体现出他们对媒体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与公众沟通的意识不断增强。

      部长和记者“零距离”交流,是一种公众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让人们对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充满了信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周庆安说:“在‘部长通道’这种开放、透明的平台上,由一把手直接面对媒体,解决了信息发布的制度性障碍。”

      “如果还有问题,请与我局新闻办公室联系,我不仅确保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还会确保他们会认真回应你们的问题。”王军走出“部长通道”时说的话,让记者们会心一笑。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我一定把这位部长再请来一次!”朱恒顺在现场的“承诺”,赢得记者们的掌声。

      周庆安表示,“部长通道”并非第一次,却有望成为一次标志性的正面示范,“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推进我国政府部门新闻信息发布的进一步制度化。”(参与采写:李汶羲、荣启涵)

    [责任编辑 魏佩 ]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新闻热线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国内新闻排行榜
    网友@两会(8):打造中国慈善时代
    瞭望两会 |“世界第二”的考题!
    网友@两会(9):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小组讨论 刘利民...
    光明网吴劲珉:让VR技术在融媒体新闻作品中升华
    海外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香港经济形势“对...
    两会“热词图评”:抓好开局之年的经济发展突...
    “两会表情”见证民主政治进步
    【专家学者话两会】五大发展理念是供给侧结构...
    积极回应代表建议应该成为两会新常态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呼和浩特史上最牛宣传大片《万象青城》火爆出...
    内蒙古赤峰:果树林下,蚯蚓钻出致富路!
    包头市消协公布2015年十大投诉案例
    【深度解读】展望“十三五” 内蒙古保持经济发...
    2016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满洲里食药工商局集中销毁一批假冒伪劣商品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拉煤车侧翻起火司机身亡
    内蒙古自治区取消6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今年呼和浩特市要让1368个村实现“十个全覆盖”
    今年乌海市将完成交通类重点项目投资16.9亿元
    新闻专题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观映|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视频产品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专题】内蒙古出重拳治雾霾
    热图
    内蒙古地方网群: 呼和浩特 包头 呼伦贝尔 兴安盟 通辽 赤峰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社科院 旗县区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