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综合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高考经济再掀热潮 虚热现象有待降温
内蒙古新闻网  16-06-08 15:17 打印本页 来源: 工人日报  
 

  6月7日,安徽淮南一中考点,商家围绕“高考经济”开展促销宣传。又到一年高考时,安徽淮南市各考点外,商家免费提供矿泉水、铅笔、橡皮等考试用具,开展高考图书、手机、白酒、黄金、驾校培训等各类促销宣传,逐鹿高考经济。阿金摄/东方IC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再次拉开大幕。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94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与此同时,精明的商家也努力捕捉商机,围绕考生和家长掀起消费潮。

  巨大的考生规模,孕育出无限商机。从专为考生精心备考的钟点房、安神补脑的保健品,到各类冲刺辅导书、五花八门的考试文具,服务范围覆盖了考生“衣食住行”,甚至有商家把眼光盯上了考生“高考之后”的放松游、谢师宴……这一系列名目繁多、光怪陆离的针对考生的产品或服务,每年高考季都会应时上市。

  搭上“互联网+”快车

  高考的故事每年都周而复始,“互联网+”或许是今年高考经济区别以往的最大特点。

  6月3日,360手机卫士联合滴滴出行启动“安心助考,与你同行”公益活动。高考考生均可通过关注360手机卫士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报名申领滴滴“高考专属券”。

  与此同时,去哪儿网、携程等一些旅行网酒店频道都通过自己的手机客户端推出了“高考酒店”预订专辑,一些“高考房”更是推出了包括叫醒服务、营养套餐、免费文具、应急药品等增值服务。借助地图定位,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考点地标搜索附近酒店,还可直接对比酒店距考点的距离。

  在微信朋友圈,标榜可以“补脑安神”、“增强记忆力”的保健品在这几天也作为“备考指南”不断刷屏;淘宝网上,价格从20元到上百元不等的各种款式的高考T恤被商家热卖,上面印着“逢考必过”、“高考必胜”等助考口号。

  一些培训机构也借助互联网推出了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培训服务,进而加入到备战“高考经济”行列。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高考”,发现相关的APP已达到上千个,从考前培训到填报志愿一应俱全。而知名教育机构网上推出的“1对1”高考冲刺辅导课程,一小时的价格已达到了500元以上。

  “下个知名的APP软件备考和填志愿,针对性强,既方便又省时间。”北京八十中的一名考生告诉记者,类似酒店预订、预约考试当天车辆、考前冲刺辅导等等,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线上完成的,基本不用父母操心。

  高考衍生“经济时刻表”

  对于精明的商家来说,对于“高考经济”的定义,并不仅仅限于从6月7日到9日这三天时间。

  4月份是搞教材教辅销售,以及各种考前冲刺辅导;5月份是各种保健品和营养品的“大甩卖”;6月份是文具商和考点附近酒店的销售旺季;6月中下旬到7月,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旅游休闲广告充斥着网络和手机; 8月至9月中旬则是上榜考生“宴请月”,名目繁多的“谢师宴”、“感恩宴”、“同学告别宴”会浮出水面。

  这样的一张“高考经济”时刻表,如今早已被商家烂熟于心。在不少商家看来,国内家庭基本都是“一人高考,全家动员”,家长们为了孩子心甘情愿“掏腰包”,并把这看成是一种教育投资。所以与高考相关的市场想不热都难,且价格还可以“贵到离谱”。

  而在此期间制造各种与高考相关的“噱头”,以期在高考经济这块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成为很多商家的现实选择。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94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有人给高考经济算了一笔账:即使按照每位考生支出100元的水平计算,直接产生的支出就将近10亿元。

  “互联网企业看到的市场可能更大。”业内人士指出,在百万级用户就能带来亿元级估值的互联网界,近千万个考生家庭,直接带来了一个超千万级用户的消费市场。

  此前,有调研机构通过样本调查发现,从考试到上大学这3个月内,每个考生家庭的花费成本正逐年提高,包括旅游、准备上大学的物品,以及日常娱乐及技能学习等,动辄上万元的花销早已稀松平常。

  这也使得相关企业和商家针对考生在培训、报考、假期旅游等方面的需求,纷纷推出的高契合度的互联网信息产品,从在线教育、志愿填报到考后假日游,都紧抓热点加入营销大战。

  虚热现象有待降温

  一条关于“科学家都在吃的‘聪明药’”信息,在今年高考前夕忽然走红。由于宣称具有益智、提高记忆以及专注力的功效,一瓶540元的药让家长们趋之若鹜,争相购买。

  由于关注度太高,随后就有医生证明,所谓“聪明药”就是利他林等中枢神经兴奋剂,长期使用会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症状,对孩子的危害相当大。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保健品消费提示中,从未批准过具有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但类似这样打着“高考”旗号的骗局,却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和版本出现。尽管学生家长事后普遍为花了冤枉钱而感到“心疼”,但为了孩子安心顺利完成高考,家长们也会倾其所能用“上当”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安慰。

  “我们也没有办法,就想着自己的孩子不能吃亏。”北京工大附中的一名考生家长坦言,现在的高考,考场上拼的是孩子,考场下拼的是家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下,高考逐渐升级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竞争与角逐。

  也正因为众多家长为孩子高考这种“孤注一掷”的心理,驱动高考经济一年比一年火爆。从喝健脑补药,参加“高考补习”,请高考保姆进行“心理咨询”,到住“考生宾馆”,吃“高考套餐”,吸“考生纯氧”,一路算下来,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往往让一般家庭不堪重负。

  “主要是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被过分夸大,认为高考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罗良文认为,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都是独生子女,使得家长们担心自己孩子的竞争力。在这种心理下,高考经济成了攀比的一种手段,这变相地推高了高考经济。

  有专家指出,家长“唯恐落后”的心理诉求可以理解,然而高考只是人生成才路上的一个坐标,需要理性看待,不必对结果过分狂热。社会在引领理性备考迎考同时,也应当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多元立交桥,给学生更多的成长安全感,让他们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升科学素养上。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小书包里装着信仰
传统文化课堂 多彩...
净化文化市场
种植合作助力 农民...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绿丝带助力高考
爱护环境 从我做起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