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综合 正文
【非遗】西藏面具用丰富表情讲述藏文化
内蒙古新闻网  16-06-14 19:47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面具技艺

  传承人:加央益西

  入选时间:2008年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具,在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西藏面具包括跳神面具、寺院悬挂面具、戏剧面具、歌舞面具和说唱折噶面具等五大类。西藏面具的历史起源于藏族原始宗教仪式中戴面具的拟兽图腾舞蹈。公元8世纪在白面具藏戏基本形成的同时,宗教寺院戴面具进行表演的跳神乐舞开始产生。据《莲花生传》载:“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州译经完成以后,由长老持经绕孜务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

   加央益西正在绘制西藏面具。

  偶然结缘,一生与面具为伴

  12岁被挑选进入自治区歌舞团做舞蹈演员时,加央益西还不知道西藏面具长什么样,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生居然都将与西藏面具为伴。

  跳了几年民族舞蹈,年轻的加央益西决定改行,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学习舞台道具制作,毕业后依然回到自治区歌舞团工作,不过转到了幕后担任道具。

  1983年,25岁的加央益西第一次制作西藏面具。那时候歌舞团正在排练藏族舞剧《热巴情》,由于剧情需要西藏面具做道具,可是却找不到做西藏面具的手工艺人,加央益西就主动承担起做面具的工作。“当时我从布达拉宫里借了一个骷髅头面具,一个鹿头面具,这两个都是寺庙里的跳神面具。我就模仿它们制作了十个一模一样的面具。”加央益西回忆道。

  面具,在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西藏面具包括跳神面具、寺院悬挂面具、戏剧面具、歌舞面具和说唱折噶面具等五大类。西藏的跳神面具、戏剧面具都倾向表现和象征的艺术风格,造型粗放夸张,伴着铿锵的鼓乐声欣赏,其雄健的威慑力咄咄逼人。不同地域的面具艺术风格差异明显,卫藏地区的面具较为斯文,西藏东部康区的面具泼辣怪异、惊世骇俗。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藏戏面具中的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的面具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面具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明显痕迹,但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面具多设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红色代表权力,黄色有吉祥之意。”加央益西介绍说,他现在已经是西藏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绘制西藏面具的颜料与画唐卡的颜料一样。

  创新西藏面具的制作工艺

  西藏面具的历史起源于藏族原始宗教仪式中戴面具的拟兽图腾舞蹈。公元8世纪在白面具藏戏基本形成的同时,宗教寺院戴面具进行表演的跳神乐舞开始产生。据《莲花生传》载:“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州译经完成以后,由长老持经绕孜务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11世纪,藏传佛教后宏期开始,受到希腊文化影响的键陀罗艺术大量进入西藏,包括宗教面具进入,随着宁玛、噶举、萨迦等各个教派的形成和急剧发展,先后都按照各自的教义创建、发展并盛行跳神,也开始塑造种类丰富的各种愤怒的和善静的神像面具。

  “我去西藏各个地区考察时,看到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的壁画上,就有西藏面具,可见西藏面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加央益西介绍道。西藏面具,大多都用于寺庙的各种宗教仪式,因此做面具的艺人最初都在寺庙,后来才逐渐出现民间制作面具的艺人。

  西藏面具从制作上讲大概可分硬塑形与软塑形两大类。宗教面具多为硬塑型;民间面具以软塑型为普遍。硬塑型面具为立体或半立体,在事先塑好的泥胎上用纸浆或布浆糊成硬壳,然后绘制而成。“以前制作西藏面具,先用泥巴做一个模具,然后贴上布和纸,制成面具白坯后,将泥巴做的模具用锤子敲烂,再在成型的白坯上进行开脸、雕刻、打磨、刮灰、上色、描脸谱、上油等繁琐的工序。”加央盖西说,这样的话,每个模具只能制作一个面具,既浪费材料也浪费时间,制作出来的每个面具都不一样。加央益西利用自己的道具制作知识,将泥巴倒上石膏做成模子,在模子里贴上纸和布做成面具白坯,等干了之后直接翻出来,而不需要将模子打碎,这样一个模具就能制作许多一样的面具。而绘制面具的颜料,跟画唐卡的颜料一样,都是西藏特有的矿物颜料。

  藏戏面具用于民间歌舞、戏剧和曲艺说唱等艺术中,如藏戏中的白面具、蓝面具、黄面具,多为各种布料缝制而成,加央益西也做了改进。“男人不擅长做针线缝制,我就发明了粘贴,所有的面具都是粘上去的,但看起来跟缝制上去的一模一样。”加央益西指着其中的一个蓝面具说。

  “我想成立一个西藏面具博物馆”

  加央益西刚开始学习制作西藏面具时,西藏民间几乎没有从事面具制作的艺人,所以他制作西藏面具的手艺,都是从传统面具上借鉴学习的。“去布达拉宫,去各个寺庙里,看各种面具的造型、着色等,拍成照片,回来后就照着相片做。”加央益西说,在他见过的西藏面具中,做得最好的还是收藏在布达拉宫里的面具。

  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博物馆还收藏着加央益西亲手制作的28个面具。1990年亚运会时,加央益西带着自己制作的80多个面具去北京。“两天就卖完了,买面具的大多是外国运动员,一下子就卖了9万多元人民币,那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加央益西回忆道。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带动,西藏面具被开发成极富民族色彩的旅游纪念品而被游客热衷。2008年,藏族面具制作技艺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从事藏族面具制作的人也增至400人左右。“在八廓街上有很多商家都出售各种各样的西藏面具,但那些80%都是从外面引进的,造型、着色都不是西藏面具,制作也很粗糙。”加央益西痛心地说,因为西藏本土的面具制作还未具规模,不成气候,所以市场就被外来者抢先占领了。

  加央益西最想做的事情是办一个西藏面具大展,他已经从西藏各个地区寻找不同特色的西藏面具和手工艺人,凑够100多个不同面具,向世人展示西藏面具的历史美、文化美和艺术美。“最好再把群艺馆的传习所办下去,多吸收一些学徒来学习西藏面具,把这门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加央益西憧憬道,他有自己的梦想三步曲,那就是把藏族面具传承下去,推到更高层次,传播到世界各地。

  “退休后,我会把精力都放在面具上,写成教科书系统阐述面具制作技艺,最好成立一个能展出100多种样式的西藏面具博物馆,并将藏族面具制作技艺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央益西说。(许娟 吴勇)

[责任编辑 吴钰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最美道路
第十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 内蒙古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技艺
清格尔泰先生塑像落成
手绘青花瓷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五月五·庆端午——“五彩粽子”香包迎端午
• 【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内蒙古远程放牧牛羊 互联网科技助力牧民美好生活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副秘书长任职名单
• 内蒙古公布高考考生违规情节及拟处理决定
• 包头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 未来5年吸纳20万人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撤销耿树明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资格的决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主任、专职副主任免职名单
专题推荐
聚焦2016内蒙古两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 【专题】十三五蓝图
• 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 “一带一路”上的内蒙古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