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成名,他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1981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的前身——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建成投产。3月,17岁的张国华参加了厂里考试,考试通过后被分到原丝卷绕岗位,成为该厂原丝车间纺丝工段第一批卷绕工。
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平顶山市锦纶帘子布项目当时是国家9个重点项目之一,设备与技术都是从日本成套引进的,在世界上属一流水平。如此的现代化企业张国华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抱着新鲜、好奇的心态,对于原丝卷绕一无所知的张国华来到工作车间,他形容那时候自己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清楚,怪高兴,可干净。”直到日本技师对中国工人的傲慢与轻蔑深深刺痛了张国华的心,他对于这份工作的态度开始产生了变化。
在张国华进厂不久,一位叫西村的日本技师成了他的师傅。然而,西村只教给张国华一些基本操作,并没有给他讲核心技术,还总是流露出对中国工人的不屑。从那时开始,每当西村挂丝的时候,张国华就认真观察其每个动作细节。每当西村处置疑难故障时,他都偷偷跟在西村身后,把西村的一举一动默默记在心里,下班回家仍继续练习。1982年日本技师回国时留下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不行,这样的现代化企业中国人不可能管理好。张国华说:“听到这样的话可以说就是不服气,特别是我们年轻人年轻气盛。”
此后的三年里,张国华和整个厂的领导、员工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日本人瞧不起我们,我们不能瞧不起自己”。于是张国华继续苦练技能。三伏天,他在室外树底下铺一张凉席,手里握一根棍儿,默默地重复吸丝、挂丝的动作;天冷了,他就回到屋里,在床头的墙上,画出牵伸辊、张力辊的位置和挂丝的轨迹,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模拟。
到1984年,日本专家回访。当看到自己曾认为“中国人不可能管理好”的企业生产井然有序时,西村提出要进行一次挂丝操作比赛。也是机缘巧合,被选中参赛的张国华第三个上场,正好对战自己的师傅西村。当西村以24秒的成绩完成挂丝时,日本团队一片欢呼,他们认为再也没有人能超越这样的速度。将吸丝枪交到张国华手中时,西村还相当自信。而张国华以19秒的成绩结束比赛的时候,日本人并没有说话,看完中国人拿着计时秒表,又看了日本人手中的秒表才哑口无言。在事后的座谈会上,日本专家才承认他们的失败,称赞张国华是“无影手”,对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
那次比赛之后,张国华的挂丝速度还在继续提升,最快时甚至可以达到15秒,同时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张国华说:“工作的多了,会的也就多了,经验也就更丰富了,除了挂丝还有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需要处理。”
2006年,帘子布公司新建的涤纶丝厂开车,遇到了挂丝成功率低、卷绕废丝率居高不下的难题,即使是生产这台设备的德国专家亲自上阵,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张国华被抽调到该厂指导卷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国华发现这台设备在设计上存在缺陷。通过调整感应器位置,大约用了10秒钟,德国专家甚至还没看到他怎么操作,就把问题解决了。德国专家对他伸出大拇指,称赞张国华是“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