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芝(中)在大棚进行技术指导。资料图片
“10月18日上午,我坐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排,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激动!”内蒙古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所长王秀芝激动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让我感到振奋的,就是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引起了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共鸣。”
刚从北京回来,党的十九大代表王秀芝就投身科研工作,“我要把十九大精神宣传给身边的同事,宣传到农村各个角落,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同时,作为一名基层科研育种工作者,我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把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走进王秀芝工作所在的育种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仿佛进了桑拿房一般,让人倍感闷热潮湿。而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今年53岁的王秀芝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大棚有2米高,能轻松直着身子干活了,过去最高的棚也不到1.5米,猫着腰干一天活,出来都快成驼背了。”王秀芝指着大棚对记者说。
王秀芝从事辣椒育种已整整30年,研究所里的育种大棚基地已然成了她的半个家:“每年从3月开始,每周都要往大棚里跑三四次,尤其是到了6、7月份辣椒育种授粉期,基本上每天都泡在大棚里。”
在育种授粉期间,她和科研团队每天早上7点进棚,一直忙到下午5点半出棚。为保障辣椒的正常生长,无论棚外寒来暑往,棚内温度湿度始终如一。30多摄氏度的气温,湿热难耐,犹如蒸笼一般,人一进去就是一身汗,更别提一待就要七八个小时,出来时衣服早就被汗水浸透了。
夏天忙授粉,冬天忙育苗。每逢腊月、正月,便是辣椒春季育苗的关键期,尤其是在研究所推广工厂化育苗之前,王秀芝得天天往乡下的繁育基地跑。别人忙着置办年货,她却从一个大棚钻到另一个大棚指导育苗,往往要忙到腊月二十八方能回家。有时正月里农户有问题打来电话,她就得第一时间前去查看解决。
2007年元宵节,赤峰遭遇了一场五十年不遇的大风降温降雪天气。当时正值春季育苗关键时期,为保住农户培育的110万株辣椒苗不被这突如其来的降温冻伤、冻死,本应在家过节的王秀芝冒着严寒四处联系商家购买加温设备。由于赶上过节,商店早已关门,她就照着商店门上留下的电话一家家地联系,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货源。王秀芝返回育苗基地时,已是晚上7点多,通往温室大棚的路早已被厚重的积雪埋住,车开不进去,她不得不和同事在齐膝深的雪地里往返十多次,才把所有加热设备抬进棚里。
“那天的雪确实深啊,一脚踩不到底,当时也顾不上太多,就想着保住农户的每一株苗,还好110万株秧苗都没事。”王秀芝提起那次经历仍记忆犹新。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王秀芝身上有一股子钻研劲儿、韧劲儿和拼劲儿。“如果有问题当天没弄明白,感觉吃什么都没味儿,睡也睡不好,非要想明白不可。”王秀芝说,“培育辣椒是个慢工细活,一般一个品种成功选育至少要8年,有时甚至需要10年或更长,所以要耐得住寂寞。”
正是靠着这股执着和韧劲,经过多年努力,王秀芝参与选育的“蒙椒4号”和作为第一选育人选育的“赤研”系列等15个辣椒品种在内蒙古、广西等14个省区得到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达410多万亩,实现新增经济效益27亿余元,大大推进了我国辣椒良种产业化进程。(张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