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徐永升)岁末年初,赤峰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统计数字新鲜出炉。2017年全市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5亿元,其中城乡低保资金10.56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30.9万人;特困供养资金1.5亿元,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0134人;临时救助资金1.4亿元,救助临时困难家庭71180人次;医疗救助资金1.5亿元,实施医疗救助44.8万人次。困难群众平时可领取低保,患病时可获得医疗救助,遭遇特殊困难时还可申请临时救助……随着一张覆盖赤峰城乡的社会救助“安全网”的织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阳光透明的绿色通道已然打开。
临近春节,阿鲁科尔沁旗救急难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格外忙碌,他们又开始了对救助对象进行新一轮的回访。在贫困户萨仁图雅家,刚刚做完开颅手术的她恢复得非常好。几个月前,突发急病的她需要跨省在辽宁就医,当时做手术需要15万元都得自己先垫付。她家本来就不宽裕,手术费东挪西凑还差了1万元,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阿鲁科尔沁旗救急难基金会给她救助了1.5万元,让萨仁图雅顺利做了手术。“当时我家就连10块钱都很难拿出,是基金会给的这笔钱让我捡回了这条命!”
成立救急难基金会是阿鲁科尔沁旗的创新之举。基金会整合中化集团对口帮扶力量和政府社会救助资源,筹集资金1000万元,建立“救急难”基金,同时搭建了网上众筹平台,形成“网上众筹+基金兜底”的“救急难”新模式。基金会组建了由社会救助、医保、医学诊治等方面的1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重大疾病、意外事故造成家庭困难的申请者,评审确定救助后,在7至15天内就能拨付资金。“救急难”基金会成立半年来,全旗先后有16人得到救助,救助金额达到52.2万元,最高的救助金额达到10万元。
“阳光低保”让困难群众得到了精准救助。这几天,克什克腾旗应昌街道办事处云杉社区低保户王青祥正忙着准备年货,刚刚领到的低保金让他手头宽裕了不少。去年老王患上肾病干不了活,老伴李玉枝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经过申请、入户核查填表、听证评议、公示等相关程序,去年8月他家申请上了农村一类低保。老两口第四季度低保补助领了2982元,其中除了每人每季度991元的低保外,老王还得了重病获得二次补助1000元。“有了这笔钱,我们一家人就能过一个快快乐乐的大年了!”王青祥喜上眉梢。
为了端平“低保”这碗水,近几年赤峰市持续开展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活动,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终身保”等现象发生。巴林左旗被民政部评为2017年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林西县建立社会救助信息“三公开”制度,社会救助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在新开地乡双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吴中元向记者展示了一本2017年全村低保的评审记录本。在这个本上,低保户家中的土地收入、有多少牛羊、子女赡养费给多少钱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每次评保,村里都先入组入户调查,再召开听证评议会,逐组、逐户进行讨论,由评委现场打分、现场公布结果。按照困难程度评选出一、二、三类,将真正的困难户纳入低保范围。
在一片“涨声”中,赤峰市困难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城镇低保保障线每月达到572元,较上年增长15%;农村牧区低保保障线每年达到3833元,较上年增长16%。全市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之后,低保对象也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样,享受到了健康扶贫的政策,低保对象住院报销比例最高达到70%,孤儿、特困人员救助比例达到100%。如今,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有7.15万人纳入了低保兜底保障,占未脱贫人口的53%,真正发挥了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