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国内频道  >  大国工匠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川西气井“急诊医生”邓远平: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极致
内蒙古新闻网  18-03-29 16:43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新华网德阳3月29日电(聂晨静)拇指1公分、1拳头10公分、“一拃”20公分,不用工具,眼睛一看,手一摸,就知道各种采气设备零件的尺寸。这是中石化西南石油局采气首席技师邓远平多年练就的“绝活”。

   “以手作尺”排患抢险

  作为一名“油二代”,邓远平从3岁起,便跟着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父亲在野外奔波。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让这份工作在幼小的邓远平心中,几乎等同于“伟大”。

  1987年7月,19岁的邓远平从技校石油钻井专业毕业后,进入十一普五零零四井队,成为了一名钻井工人。“我这辈子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把它干好,最好能成为技师。”如今已成为采气首席技师的邓远平,向记者这样回忆自己的入行“初心”。

  中石化西南石油局采气首席技师邓远平。受访者供图王平摄

  而他的成长经历,也充分印证着这份初心。“凡是跟我行业有关的技术和技能,我都会用心去学。”在当钻井工时,邓远平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内燃机、机械修理等方面知识,这些为他成为采气工后处理井内事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12年,新场气田某气井发生采油树刺漏险情,邓远平受派参与抢险任务。在无法用肉眼观察险情的情况下,他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在齐小腿深的水中,用手摸出阀门的型号、扣型,便立即制定了抢险方案,马上组织实施抢险,仅用了5分钟便排除了险情,确保了井口安全。

  邓远平为记者展示“绝活”——手摸零件辨型号。新华网聂晨静摄

  “这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对于“以手作尺”这门绝活,邓远平谦虚地说,他用尺寸量过自己的手指,只要平时工作时,用心去感受每个零件的尺寸,然后去分析去记忆,就很简单。

  无数经验的累积,使邓远平成了远近闻名的“采气专家”。云南采气厂某气井在开井过程中发现二级节流失效,压力不可控制,经积极“抢救”,故障仍无法排除。邓远平临危受命赶赴现场,在途中,他只通过电话了解具体情况,便初步判断出事故的原因,很快在车上制定了处理方案,大大缩短了抢险时间。

   “瓦哥”的创新之路

  长期立足天然气采输生产岗位,邓远平先后研制出技术创新成果近60项,其中14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谈起最令邓远平自豪的创新成果,他打开了话匣子,源源不断跟记者分享他的故事。

  “气井采油树一旦发生刺漏,常规做法是用泥浆压紧,拆掉上面的采油树,然后更换新的采油树。这样耗时费力耗资金,还可能污染油气层。”这是缠绕在邓远平心头多年的一个困惑,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花钱不多、费力不大,就把刺漏堵住?“我就一直在琢磨,前后将近用了十年的时间。”

  邓远平观察冬季采油树工作状态。受访者供图王平摄

  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邓远平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一种采油树抱箍,利用自制卡箍专用设备注入金属粘合剂成功解决了3口井底法兰刺漏问题,避免了停产压井更换采油树,节约费用近3000多万。

  放喷防喷筒,是另一件让邓远平引以为傲的专利。他介绍,采气过程中需要安装一个放喷的装置,利用井内的压力把冰和水合物排出去,为了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就需要挖一个大面积的放喷池,里面做防喷处理。

  邓远平在观察管线压力情况。受访者供图王平摄

  “我设计的这个放喷防喷筒,可以控制方向,压力降低80倍,放喷池使用面积可以降低70倍,大概4个平方米就可以,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

  邓远平对记者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琢磨、动脑子。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散步经过一家砖瓦厂,大家都很好奇瓦是如何做出来的。曾经观看过砖瓦制作过程的邓远平就试做了一次,并且成功了。自此,技能操作一把好手的邓远平收获了外号“瓦哥”,如今还经常被徒弟们亲切称为“瓦大师”。

   人才培养薪火相传

  邓远平至今记得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位老师傅。那是1995年,年轻的邓远平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件自己无法处理的小事故。当时一位老师傅来了,很简单利落就处理得非常到位。

  邓远平很钦佩,细心的他观察到,老师傅身上背了一个小挎包,处理现场时快速从包里拿出合适的配件。“从那之后我就学习到了。以后出去作业时哪些配件容易磨损,我平时就搜集常用的配件放进包里,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拿出来。”

  这份薪火相传,邓远平的徒弟、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蔡明川也有切身体会。他说:“师父对工作的执着,授业解惑从不吝啬,一直在一线不断付出的精神,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航标。”

  2012年,西南石油局技能人才工作室成立,邓远平被聘为主任,组建了33人骨干团队。他先后带出100余名徒弟,其中1人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1人成为西南石油局技术专家,1人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邓远平在室内辅导团队成员学习。受访者供图王平摄

  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邓远平和工作室团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编写专用教材,每年授课150多学时,为油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技能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 2017年底,其所在的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工匠就是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极致”

  2016年,邓远平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1月被评为首届“四川工匠”。既然干了这行就要把它干好,是邓远平用了半辈子诠释的“工匠精神”。在他看来,“工匠”并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而是立足岗位,“把手里的活儿、该做的东西,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务实工作,追求完美,也是身边人对邓远平的评价。他的同事罗广祥对记者说,一颗螺栓上多紧,抹多少润滑油,“‘首席’都反复实践,确定一种最完美的方法和标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邓远平曾利用下班时间,通过一口井一口井地调试,排除处理了70多口老型号采油树气井的隐患问题。

  从一名钻井工、采气工到采气首席技师,从业三十余载,邓远平“对症下药”处理气井各类突发情况百余起。经历过命悬一线的生死时刻,也曾三天三夜无法安睡,但他始终没有停下为川西数千气井“把脉”“诊断”的步伐。他说,身为一名技师,能够在现场解决问题,能够为行业传道解惑,是他最自豪的事。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小记者体验中外文化
共话未来
了解皮影戏
揭秘公交点钞员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李纪恒主持
• 国电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在建项目发生火灾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李纪恒主持
• 李纪恒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布小林李佳出席
• 李纪恒在乌兰察布市调研时强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在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上迈出坚实步伐
• 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承诺为全区职工办10件实事
• 虚构投资项目狂敛财 内蒙古239名投资人被骗近700万
专题推荐
【专题】领航新征程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 2018年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