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乳交融军民情——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军地共建工作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8-08-01 09:52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看望驻地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参加驻地义务植树活动。

  走进乡村,慰问帮扶贫困人家。

  在通辽流传着这样一个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一名战士初次调入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机关工作,下了火车后,一时与新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联系不上,便随意询问路边出租车司机:“师傅、师傅,咱们市里那个森林支队该怎么走啊?”出租车司机听了之后,分外热情,不由分说地把战士行李放上车,一骑绝尘就开到了单位门口,而且坚决不收车费。这名战士心中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难道在通辽当兵的坐出租车都这待遇吗?

  后来这名战士才弄清了原委:原来这名出租车司机的女儿所在的学校与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是持续了10多年的军地共建关系,而他的女儿和另一个亲属子女都是森警支队捐资助学的对象。这位司机只要遇到森林支队的战士打车,不管到哪儿,都免费送到地方。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通辽市有人口321万,其中蒙古族147万,是全国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区。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立足自身“领导体制双重性、防火执勤经常性、遂行任务复杂性和接触群众广泛性”的特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响应通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开展双拥共建和民族团结活动”的号召,按照“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前列”的要求,全力搞好拥政爱民和警民共建活动。

  拥政爱民,警民共建,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坚持从提高官兵思想认识这个根本抓起。他们将《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文件列入部队政治教育计划,多渠道增进官兵对警民鱼水情谊的理解,切实打牢“驻地为故乡、人民是亲人”的感情基础。每年新兵入营后,支队便及时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培塑和提高官兵执行民族法规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同时,支队积极邀请驻地相关领导和共建单位干部到部队做形势报告、组织官兵到驻地博物馆、民俗厅参观学习,了解驻地的民风民俗和社情民情,使官兵充分认识到拥政爱民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热爱“第二故乡”、自觉建设“第二故乡”。

  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坚持以双拥共建为载体,以建立融洽警民关系为基础,在完成防火灭火、护卫森林草原资源、抢险救灾等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感恩回馈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对部队的关心和支持,支队上下形成了讲政治、顾大局、自觉维护警民团结的良好局面。支队与驻地建立了12个共建对子,成立了24个“学雷锋”小组;以多办好事、实事,巩固发展警民关系为重点,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开拓“卫士林”、“军营开放日”、助学兴教、医疗军训等活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该支队官兵勇上一线、善打头阵,共计参加抢险救灾30余次、军训学生36400余人,辅导国防教育和防火基础知识课程102次。

  多年来,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一直坚持争当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忠诚卫士,既是森林防火灭火的“战斗队”,维护驻地生态安全的“宣传队”,又是抢险救援的“突击队”,维稳处突的“预备队”。每年春秋防火紧要期,该支队都组织开展全方位的主题防火宣传,累计发放防火宣传单6万余份、受教育群众30余万人次;积极参加驻地植树造林活动,在秃山、沙地植树20万余株,绿化面积3000多亩。对特金罕山、乌斯吐、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定期巡护和24小时瞭望执勤,年均瞭望时长达2500多个小时、巡护里程达3200多公里。

  水乳交融军民情,军地共建硕果累。一茬茬官兵的不懈努力和无私付出收获了金灿灿的果实,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13次被自治区、内蒙古军区和通辽市委、市政府授予“双拥模范单位”、“全区学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军内“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社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记者 沈慧莲 通讯员 伍笑印)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