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四十载
民族复兴展新篇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40年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的40年,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4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全力扩大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显著扩大。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122亿元,当年经济增量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1978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2007年超过5万亿元,2011年超过10万亿元,2017年突破17万亿元,达到172567亿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长13.8%。财政实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了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随着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快速积累,吸引外资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短缺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139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提高30.4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需求结构很不稳定。近年来,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9%。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2.4个百分点。
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地带率先发展起来。2000年,东部地区[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5%,比1978年上升10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逐步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又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2001-2017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1%和11.6%,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1和0.6个百分点。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2017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2.35%,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6.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连续8年快于城镇。
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基础产业从发展瓶颈转为优势支撑的40年,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跨越发展的40年,也是供给能力迅速提高、供给质量优化提升的40年。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40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比1978年翻一番。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产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甘蔗产量稳居世界第三位。
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提速,工业生产能力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增强。2017年,钢材产量10.5亿吨,比1978年增长46.5倍;水泥产量23.4亿吨,增长34.8倍;汽车产量2902万辆,增长193.8倍。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从无到有,2017年产量分别达到18.9亿台和3.1亿台。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展质量优化提升,正朝着制造强国目标迈进。
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形成。40年来,我国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明显提高,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末,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长1.5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2017年末,公路里程477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长4.4倍,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3.6万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40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增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末,全国邮政营业网点27.8万处,比1978年末增长4.6倍;邮路总长度938.5万公里,增长93.0%。近年来,在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下,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17年末,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2.5部/百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移动宽带用户达11.3亿户;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747万公里。
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强,供应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5.9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6%。2017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7.8亿千瓦,比1978年末增长30.1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领者。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运输大动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缓解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
四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纵深推进对外开放的40年,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的40年,也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40年。
贸易规模稳步扩张,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十分有限,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贸易总量迅速增长。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97.9倍,年均增长14.5%,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17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957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47倍,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二位。
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进出口商品不断向“优进优出”转变。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7年的5.2%,工业制成品比重由49.7%上升至94.8%。贸易方式呈阶段性演变。198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达93.5%。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发展。1998年,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降至36.4%,加工贸易占比提升至53.4%。近10年来,随着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实力的增强,一般贸易重新占据主流。2017年,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至56.3%,加工贸易占比下降至29.0%。
外商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10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91.3倍,年均增长14.7%。1979-2017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8966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扩展。过去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近年来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2017年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提高至72.8%。
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2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1倍,年均增长30.6%。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目前,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8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4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
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提升。1980年4月和5月,我国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以来,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数十个自贸区。近年来,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成功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五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科技事业长足进步的40年,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40年,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推进、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的40年。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为各项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606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20.3%。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比1991年提高1.5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跃居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科技队伍日益壮大,为国家发展汇聚强大智力支撑。2017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403.4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5.0倍。按折合全时工作量标准,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学、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艘国产航母下水,高铁、核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大步走向世界。在政策引导和改革推动下,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
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抢抓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2006-2017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6.2%和1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2和3.6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2015-2017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近30%,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六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40年,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加快迈进的40年,是脱贫成就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大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密兜牢的40年。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深刻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1978-2017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7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7年末,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8.1%和44.9%,比1978年末提高10.8和32.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居民财富不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连续跨越式提升。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71元,2009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77元,2014年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167元,目前正向3万元大关迈进。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居民财产性收入由无到有、由少变多,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8.1%。
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0倍,年均增长7.8%。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2017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29.3%,比1978年下降34.6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数量分别上升为2017年的37.5、19.3辆。
脱贫攻坚成效卓著,扶贫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稳步实施,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按照2010年标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7.5%。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046万人,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我国扶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好、影响之深,举世罕见。
社会保障事业持续推进,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4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201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293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345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784万人,比1992年末增加1134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2724万人,比1993年末增加2162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4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的40年,也是公共服务水平巩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40年。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40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要求、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新阶段。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国家软实力逐步提升。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40年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201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比1978年末增长1.6倍;博物馆4722个,增长12.5倍;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7%和99.1%。2017年,全国生产电影故事片798部,比1978年增长16.3倍,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7年末,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公共卫生事业成就瞩目,“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健康助力小康,民生牵动民心。40年来,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7万个,比1978年末增长4.8倍;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增长2.6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94万张,增长2.9倍。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88.8/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9.6/10万。
体育事业迭创佳绩,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共同发展。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我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我国体育代表团所获金牌数首次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1978-2017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314个。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目前,全国体育场地总数已超过17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八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发生深刻变化的40年,是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的40年,也是环境质量由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40年。
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迅速发展。2017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0.4%,比1978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天然气水核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978年的6.6%提升至2017年的20.8%。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0年下降32.8%。
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全国上下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降低。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11年下降11.1%,氨氮排放量下降11.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2%,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23%。
空气质量总体向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实施,我国大气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污染物浓度下降。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和27.7%。地表水质明显改善。2017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为67.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3%。
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系统趋于改善。生态保护和监管不断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18.2%提升至2017年的21.6%。2017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万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及石漠化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2017年,完成造林面积736万公顷,落实禁牧面积8000万公顷,草畜平衡面积1.7亿公顷。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旧突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挑战,只有迎难而上,不懈奋斗,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