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警惕概念月饼消费陷阱
内蒙古新闻网  18-09-25 11:47  【打印本页】  来源:

  本报讯(实习生林水静记者杨召奎)中秋将至,又到月饼消费高峰。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秋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概念月饼消费陷阱。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在各大购物网站和朋友圈中,打着“养生”“手工”“保健”等招牌的概念月饼开始走俏。但据调查,这些概念月饼大多宣传噱头胜过内在质量,光鲜背后不同程度地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

  “全都发霉了,没仔细看还吃了半个,真是恶心到吐!”在某电商平台,一款手工传统月饼的评价栏里,网友“雪域儿郎”愤怒地写道。从其上传的月饼图片来看,3枚干瘪的月饼上,饼面均已不同程度发霉,与店铺上闪亮夺目的宣传图片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在网上,记者还发现了一款“神奇”的酵素月饼,声称“好吃不胖,美味零负担”。商家宣传表示,这款月饼选用酵素粉作为原材料,通过特定益生菌、纤维、酶等来调整肠道,加速蠕动,使体内菌群、pH值都达到较好的平衡,具有纯天然、高纯度的特点,能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帮助消化与代谢进而摆脱亚健康隐患。而这种打着酵素名号的月饼售价也并不便宜,一盒6粒装的酵素月饼标价为188元。

  记者发现,除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在利用网络渠道大肆宣传售卖各种概念月饼,一些传统医药企业也做起了“养生月饼”的生意。近日,某老字号通过微信平台推出了各种药膳类素食月饼。在其宣传页面上,厂家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茯苓、山药、枸杞等各种中药材的疗效以及他们将其融入月饼制作的工艺。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月饼是时令性食品,往往只吃一两次,想要达到一些功效是不可能的。

  对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概念月饼,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购月饼,首先要选择具有食品生产经营资质、品牌信誉度高、产品质量稳定的商家,购买产品后要留存相关购物凭证,以便退换货和维权。其次,选购月饼时,要做到明辨真伪、识别优劣,例如商家宣称的“鲍鱼月饼”或许只是“鲍鱼味”,而非“鲍鱼肉”,所谓的“私厨月饼”或许根本不具备相应的食品生产及流通资质,实为“三无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