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先锋”如何继续引领“时代潮”——探寻温州改革开放40年的精神轨迹
内蒙古新闻网  18-10-13 17:16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改革开放40年间,浙江温州以“先行者”“探路者”的姿态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形成了备受瞩目的“温州模式”。站上新的历史节点,温州呈现诸多积极变化——民营经济在“一带一路”沿线开枝散叶,良好金融生态回归,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继续争先。

  敢为人先看温州

  40年前,改革春风乍暖之时,温州勇于冲破思想禁锢,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温州模式”由此成为令人振奋的活力样本。

  车水马龙的温州街头,一处临街门店里,58岁的章华妹正在用手机接订单。做生意这件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在改革开放之初却需要莫大的勇气。

  40年前,章华妹正在一个摆着针头线脑的杂货摊前提心吊胆。她把货摊摆在家门口,“一旦‘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来,好立即收摊”。

  1980年底,章华妹终于从工商部门领到营业执照(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当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改革大幕拉开,一个个温州人挺立市场经济潮头。造汽车的叶文贵、“胆大包天”的王均瑶……温州企业家以令世人惊叹的姿态纷纷崛起。“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温州商人成为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代表。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行业、小资本大集聚……温州的发展奇迹走进大学教科书,甚至催生了旅游项目“温州经济探秘游”。

  近年来,温州又面临企业升级、企业家接班等现实考验。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温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朱荣娒说,温州提出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先行区并获批复。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建立企业家容错帮扶关爱机制、提高政务公开水平……温州正通过这些实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高质量发展新路。

  与时俱进的民营经济

  27年前,地处温州瑞安的华峰集团从一个家庭作坊开始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华峰发展成业务覆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企业集团,拥有员工12000多人,2家上市公司,资产超350亿元。

  华峰是温州民营经济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温州经济发展历经三个阶段:数量型经济、质量型经济、含量型经济。改革开放头十年,温州给人以抓数量、铺摊子的印象,以十大商品市场为代表的小商品小工业成为举世皆知的温州“路标”。

  第二个十年,温州开始转向质量型经济。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鞋给温州人敲响警钟,他们意识到,必须靠质量安身立命,与假冒伪劣划清界限。温州随即召开“质量立市”动员大会,温州制造的形象得以重新树立。

  迈入第三个十年,温州走向含量型经济——抓含量,上规模。2000年以后,顺应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温州重整资源,主打“温州人经济”。

  如今,民营企业作为温州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总量占到99.5%。大大小小的企业主体有22.3万,924万常住人口,每41个人中有一个老板。

  近年的温州,依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正泰集团自主研发的自动总装线,一条线产能达到11000台/天,效率提升50%;报喜鸟服饰“云翼互联”智能制造体系,仅通过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实现西服在线订制……温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毛必土说,坚持创新驱动,温州开启了智能制造新篇章。

  改革样本的精神启迪

  经济学家马津龙认为,敢为人先的温州商人对中国改革时代的启蒙意义和象征意义,远大于温州本身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卖牛奶卖出10多亿杯,让422头澳洲奶牛坐飞机“空降”温州……朱立科的一鸣公司在“一杯奶”里发掘出无限商机;郑秀康带领康奈集团数十年只做“一双鞋”,稳扎稳打、精益求精,生动诠释了温州人的“工匠精神”。

  放眼全球,把握大势。温州有66.8万人在国外,其中38万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敏锐的温州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海外市场,甚至影响带动了很多境外企业家群体的成长。

  改革精神,驰而不息。近年温州再次成为改革焦点,与金融有关。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精准破解金融风险症结,温州首创“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提供信息登记咨询、融资对接等服务。“温州金改”溢出“金改红利”,多项创新为全国借鉴。

  “温州人碰到绊脚石会把它变成垫脚石,这就是温州的本事。温州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温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记者王俊禄)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