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科研诚信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内蒙古新闻网  18-12-03 13:52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前,中科院学部举行“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应对机制与管理”研讨会,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为什么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

  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认为,戴着人才“帽子”和没戴上“帽子”的,其待遇差别较大;对科研人员重复奖励等诱使一些科研人员快出成果;再加上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与“收获”不相称,所以才有一些人对此趋之若鹜。

  学术不端问题不仅影响了科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对重大学术不端问题,该如何去应对和惩戒?

  朱邦芬认为,处理学术不端行为首先要区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学术不端主要是在计划、完成、评审科研项目或者报告科研成果时,有伪造、篡改、抄袭与剽窃行为,以及欺诈评审等若干新的变种。而学术不当行为是介于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灰色地带”,比如无意的一稿多发、滥用同行评审特权等。

  “不做区分地去处理,会因打击面大反而让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得不到认真处理。”朱邦芬说,“对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对影响大的典型案例,要真正做到‘零容忍’。而对于学术不当行为,还是应以教育为主。”

  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应该由谁来做,是否需要建立专门的调查机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提出,科研人员所在单位应切实履行主体职责。在国家层面,应建立详细的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则和程序要求。同时,主管部门或国家层面不妨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对于突发事件、重点事件以及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的调查明显存疑的情况,独立开展调查或督促所在单位重新核查。

  此外,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院士认为,必须考虑如何建立一套公平、透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处理程序和规则,从而逐渐形成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