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基层行·学校篇】两位龚老师 传承话今昔
内蒙古新闻网  18-12-08 09:54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日报

  初冬,气温已逼近零下20摄氏度,但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中学教学楼内却温暖如春。78岁的老校长龚庆顺走进教室,有些惊讶:任课老师轻轻按动手中的遥控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就被一齐点亮,整堂课,老师并未在黑板上写下太多字。看着这一幕,老龚陷入了回忆……

  1968年,老龚高中毕业来到五棵树镇中学工作,“一个大队3000人,就出了4个高中生。”老龚当年是五棵树有名的“知识分子”,生活是“白天教书,晚上犁地”。在学校仅存的几张黑白照片里,教室是几间泥草房,桌椅则是木板和土坯拼凑而成。

  始建于1952年的五棵树镇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起初仅有两个教学班、8名教师、65名学生。老龚最开始教数学,后来由于人手紧缺,还兼顾教起了语文。“我算好的,你瞅他,是当年我从村小拽过来直接教初中的!”老龚指指旁边的老同事刘亚洲笑了起来。

  可最让龚庆顺闹心的,并不是办学条件的艰苦,而是学校常年居高不下的辍学率。“五棵树镇中学有一个说法,‘6—6—4’。”啥意思?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一般都会开设6个教学班,初二也能勉强保持6个,可到了初三,就会变成4个。“1/3的学生因贫辍学。”老龚说,家访劝返是当时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龚庆顺的女儿龚亚梅也曾就读于五棵树镇中学,因为父母总是天没亮就要赶路去上班,龚亚梅上初中时经常吃不上早饭。有一次因为饿,她捂着肚子在半路蹲了半天,邻居一边招呼她进屋吃饭,一边说:“上学能让你吃饱饭吗?”这件事在年轻的龚亚梅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她暗下决心:再苦也要读下去,要向乡亲们证明父亲的事业和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1991年,龚亚梅考入长春大学,成为屯子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1993年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回到五棵树镇中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让五棵树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去!”初为人师的小龚老师,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从2001年开始,国家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实现全国全覆盖……

  2018年,五棵树镇中学辍学率已控制在1‰以内,且已多年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2004年新教学大楼拔地而起,2014年学生宿舍楼投入使用,2016年旱厕变为水冲式厕所,煤炉子变为电取暖……每当学校有一丁点变化,龚亚梅总会回家向曾经的“老领导”汇报。

  去年,龚亚梅的儿子也从五棵树镇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近年来,学校以诚信教育为办学特色,紧紧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孔子行脚’夏令营、传承红色基因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龚亚梅介绍,虽然是乡镇中学,但初中3年,儿子甚至有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活动。

  如今的五棵树镇中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120余名教师、约1500名学生的大校。近年来,80%的毕业生升入吉林省重点高中,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1.8万余名人才。

  只要天不冷,龚庆顺总会领着小孙子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他给孙子讲的故事开头总是:“眼前这地方,变化太大了……”(记者 李家鼎)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