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高院联合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分会发布《劳动关系诚信建设社会报告》和十大典型案例。7年来,北京市各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诚信类劳动争议案件8070件,其中欺诈类占比最多。对此,法院将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点评:用人单位在职场中不讲诚信的行为颇为司空见惯。例如,用人单位拒绝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劳动合同中制造陷阱,还有的用人单位竟编造虚假工资表或编造虚假考勤记录、隐瞒劳动者实际执行的工时制度以及加班情况等。用人单位的此类不诚信行为直接伤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尽管在职场中劳动者多处于弱势地位,但劳动者不讲诚信的行为也不容忽视。例如,有些求职者伪造各种证书骗取就业机会,有的劳动者违背入职服务期承诺说走就走。有些用人单位为了培养后备人才投入大量培训,在合同中设定了劳动者的最低服务年限,但有些劳动者初始的求职动机就不纯,甚至有的直接奔着户口而来,拿到户口就立即走人,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的队伍建设,令人用人单位不胜其烦。
毫无疑问,职场中的诚信精神需要依法捍卫。无论是不诚信的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受到信用惩戒,让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受到限制,一处失信、步步受限。
作者系重庆市大渡口区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