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风采】挑战别人眼中的不可能
内蒙古新闻网  19-01-28 16:27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外国专家下断言,我们开发不了这么难的技术,同事们也认为我是在做无用功,可我偏要成功!”

  81岁的王启民身子瘦小,脊背微驼,耳朵不灵,嗓子也有点哑,不认识他的,绝不会想到他是“铁人”。

  可一说到石油怎么稳产保产、怎么创新技术,他立刻谈笑风生、神采飞扬,赛过年轻人。这回大家信了,他就是“新铁人”。

  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长达27年,而世界同类油田只有12年,是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石油开采不仅是吃肥吃瘦,还得啃骨头、榨骨髓。要变废为宝,挑战别人眼中的‘不可能’。许多禁区既然是人设定的,人就可以打破它!”王启民的回答铿锵有力。

  1961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来到大庆,此后,每一个油田技术开发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无止境攻关科研,无禁区挑战极限。上世纪60年代,他在结满了冰溜的帐篷里,奋战了3000多个日夜,逐井取样化验,通宵达旦是常态;上世纪70年代,他和同事们采集分析了1000万个数据,对地下熟悉的程度甚至超过地上,终于绘制出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上世纪80年代,为了使油田在高含水条件下,实现再稳产10年的目标,他绞尽脑汁从地缝儿里“抠油”,“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外国专家下断言,我们开发不了这么难的技术,同事们也认为我是在做无用功,可我偏要成功!”回忆起采油史上一个个关键节点,一次次创新突破,他如数家珍,朗声大笑。

  如今,已经退休的王启民依然每天按时上班,到现场做实验,研究新阶段新技术,悉心指导年轻科研人员。他常对年轻人说,搞创新有“三字经”:铁,铁人精神;傻,无私奉献;智,聪明智慧。“要向反对者学习,从艰苦探索中学习,在不断失败中学习。”

  《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27日02版)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