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风采】周明金:脚底板走出好经验
内蒙古新闻网  19-01-28 16:25  【打印本页】  来源:青岛地铁

  从20公里、一天时间,到20分钟、家门口办好,自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入村,山东莱西市南墅镇新埠村村民孙建刚缴纳养老保险,再也不用跑到镇上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好建设富裕、文明、民主的新农村道路。”作为农村基层党建“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周明金语气铿锵有力,这是他30多年来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基层工作经验。

  实践中催生的“莱西经验”

  1982年秋,联产承包制在当时的莱西县全面推开,农民生产热火朝天,粮食连年丰收。但随着土地分割到户,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民在生产上有了自主权,自主意识增强了,村集体的功能相对弱化了,农民对村党支部的依赖程度也降低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出现了“三个不适应”:村级组织建设不适应,党的方针政策难以进村入户;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村干部仍用过去的行政命令方式工作,遇事不商量、办事不公开,导致干群关系出现“裂痕”;社会服务工作不适应,农民要致富、盼服务的呼声得不到回应,村级组织失去凝聚力。在农村,甚至出现“包产到了户,要不要党支部”的困惑。基层党建工作该如何改革,成为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的课题。

  对此,莱西县委高度重视,认为必须依靠群众路线,到群众中找答案,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周明金当时在县委组织部,分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他立即牵头组织,先后9次带领工作组,驻村蹲点、走村入户,拉农家呱、问农家事。几年下来,他跑遍了全县800多个村庄,收集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周明金边调研边探索,逐渐形成了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雏形: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

  “村庄富不富,要看党支部”

  1985年到1987年,重点进行农村党组织的整顿和党员教育,在农村干部培养上,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乡镇党校为主体、村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干部培训网络。围绕调动干部积极性,通过建立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联绩计酬、经济审计、退休安置等制度,明确干部责、权、利关系,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当时,我们把村级工作分为3项29个指标,由党支部分配到村级各个组织,各个组织再分解到每个村干部,逐级签订责任书,年终评比兑现,我们还按照固定工资、奖励工资、扣除工资,对农村干部实行结构工资制。”周明金说。

  从1988年开始,莱西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开展了以“村务公开、民主办理、村民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1989年起,通过对抓村级建设工作的总结和回顾,逐步理清了村级建设的基本思路,形成了以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莱西经验”:一是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化整体功能;二是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启动内部活力;三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增强村级凝聚力。“‘莱西经验’的实质,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新农村的步伐。”周明金说道。

  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莱西县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工作经验逐步成熟,强化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农村稳定和生产发展,给全县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上世纪80年代末,村级党组织建设在莱西蔚然成风,并从这里播撒到全国。

  由“莱西经验”到“莱西会议”

  莱西在村级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对青岛、山东乃至全国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引起了山东省委乃至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青岛市与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在莱西召开了村级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广“莱西经验”。

  1990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民政部等中央部委的领导同志组成多个考察组,专程到莱西听取了汇报并进行了实地考察,肯定了“莱西经验”,认为莱西遇到的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莱西经验”无疑是具有着普遍的意义,对于确立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式,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回答,对于建立党和国家稳固的农村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为各地解决村级组织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委共同在莱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史称“莱西会议”。“莱西会议”把解决农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