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内蒙古新闻网  19-02-12 16:37  【打印本页】  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合肥在线

  3月14日《中国日报》报道40年前,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安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近年来安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了安徽的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开放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的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站上了内陆省份双向开放的最前沿。下一步,安徽将以刀刃向内、破字当头、激发活力为主线,全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日报:我们知道安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对安徽产生的影响?安徽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成果主要在哪些方面?

  李国英: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安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要求我们坚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安徽有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40年前,小岗村“大包干”改革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来,安徽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坚持大胆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突出抓好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责清单,率先实现全省各层级行政许可标准化,率先建立省级全方位公共服务清单和全口径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率先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为了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聚焦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创新人才集聚、高校院所源头创新、金融服务自主创新、高层次开放合作、军民深度融合等机制体系。

  农业农村、医药卫生等改革也取得重要突破,提前1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覆盖所有县(市、区),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率先出台“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健康扶贫政策体系。

  特别是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方面,我们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构建了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了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29件增加到7.7件,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稳态强磁场、铁基超导等前沿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区位沿江近海、居中靠东,优势显著,近年来开放发展也取得长足进展。我们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皖江8市整体进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成效明显,中德、中新苏滁等合作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项目合作持续扩大,顺利实施了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海螺海外发展、马钢收购瓦顿等国际产能合作项目。

  中国日报: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制约改革开放的因素需要破除?安徽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将具体在哪些领域推出新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举措?

  李国英:当前,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相对而言,要素自由流动不够充分、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够协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改革举措落实“最后一公里”上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将围绕让市场主体“活起来”,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全面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加快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更多创造公平机会和公正环境。

  围绕让创新动力“强起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资源捕捉寻找、成果路演展示、重大技术研发转化等机制,特别是着眼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放宽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限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产业服务环境、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遵循国际惯例的政务服务环境,让各类主体在安徽创新愉快、创业愉快。

  围绕让营商环境“优起来”,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通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着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围绕让人民生活“好起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特别是以农村土地改革为牛鼻子,加快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农村“三变”改革,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