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风采丨杜润生: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内蒙古新闻网  19-02-13 16:41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董峻、胡璐)40年前,改革在农村萌芽。40年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当时。从解决好农民和土地关系问题、释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到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融合发展,有这样一位老人,以毕生精力推动农村改革破局,并不断取得新收获。

杜润生,我国农村改革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和亲历者。40年一步步走来的农村改革征途,留下了杜老不可磨灭的脚印。

1979年,杜润生已66岁,出任刚刚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管农村政策研究。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当时,“包产到户”仍是一个非常敏感而有争议的话题。

在一次讨论“包产到户”的工作座谈会上,因各方分歧太大,会议无法继续。杜润生撇开这一话题,说起温饱问题该如何解决。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推动形成了1980年的“75号文件”。这个文件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包产到户等于资本主义复辟的僵化观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当时中国农村产生了较大的思想冲击。

1982年,杜润生根据中央精神主持起草了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他出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连续又主持起草了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杜润生说:“我在农村问题上有一条原则:尊重农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改革之初,他坚持尽可能延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将使用权物权化。后来,他继续呼吁免农业税,呼吁破除制造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呼吁警惕因征地而造成农民流离失所……

人们称他为“农村改革之父”,但面对这样的赞誉,杜润生却从不放在心上。2008年,杜润生获得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当时已95岁高龄的杜润生在颁奖典礼上表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民的发明,我们只是进行了调查研究理论化”。

2015年10月9日,杜润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