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廷·巴特尔:扎根牧区40余载的草原之子
内蒙古新闻网  19-02-13 16:50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27日电(记者安路蒙)44年前,他离开繁华城市,插队到遥远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多年来,他带领牧民走上了一条保护生态、建设牧区的致富路。

他,就是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

作为知青,廷·巴特尔有多次回城的机会。然而,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和自己规划好的蓝图,他决心留下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年插队的同伴一个个回去,唯独他扎根在草原。

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20世纪80年代牧区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大量增加牲畜头数,草场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廷·巴特尔意识到,必须立即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可当时很少有人能接受他的观点。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廷·巴特尔背着妻子狠心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草场植被恢复了,但草畜平衡问题还没有解决。1998年,廷·巴特尔再次率先示范,把自家2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肉牛。“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于是,牧民开始减少羊的数量,改养肉牛,草原慢慢恢复了“元气”。

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1.88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了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一次次,廷·巴特尔被问到为什么要留在草原,他的回答很简单:“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

今年63岁的廷·巴特尔虽然将嘎查工作交给年轻人,但依然向牧民传授自己养畜、种草、种树的经验。“草原生态建设没有完成时,要更好地保护草原,让牧民尽快富起来,把牧区建设得更美好。”廷·巴特尔说。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