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热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
内蒙古新闻网  19-03-13 18:52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聚焦“四个着力”提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建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近日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大家纷纷表示,《通知》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的决心意志,鲜明树立了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将把更多精力用在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告别文山会海为基层松绑减负

  “《通知》是一场将我们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的‘及时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纪委书记张静说,以往,一些基层干部经常为了迎检备查整理各类文件,为了获得好的考核结果疲于奔命,现在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实际工作,切实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近年来,上海市青浦区纪委监委通过调研反馈等方式,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

  “结合我们之前进行的调研情况,《通知》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提出的举措非常有操作性,能让基层从写报告、报材料,从文山会海、台账资料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上海市青浦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章亮亮说。

  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江西赣州市龙南县杨村镇黄坑村第一书记辛士俊对《通知》提出的“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深感振奋:“要建立长效机制,从中央到地方统一数据填报口径、检查考核标准。检查考核要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打板问责,多到现场看、多听群众说,多一些指导帮助。”

  树立正确政绩观为干部“加油”

  《通知》中强调的“树立正确政绩观”让广大基层干部印象深刻。河南省许昌市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干部刘岩说,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评比而评比使得基层工作“变味儿”,没有达到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目的,基层干部有“出力不讨好”的感受。树立正确政绩观,各种考核指标以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指挥棒”,定能事半功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程文浩指出,《通知》提出“着力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显示了中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的决心。

  “文山会海是存在多年的顽疾,基层减负工作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制度化治理。”程文浩说,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增加大众福祉为考核标准,以解决百姓的困难和问题为实际绩效,基层才能避免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空运转”,才能真正打好这场力戒形式主义的攻坚战。

  “不少干部被困在办公室疲于应付,想干事却‘抽不开身、迈不出腿’。”在贵州省盘州市保基乡党委书记李金平眼中,《通知》是中央为基层干部减负,也是在给他们“加油”。松绑不是松懈,基层干部不能“松劲儿”。

  保基乡是贵州省的极贫乡镇之一,2019年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保基乡冷风村村民段威说:“有了这些好政策,基层干部更有思路、更有干劲,带领我们奔小康,我们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吃下“定心丸” 担当有作为

  《通知》提出,正确把握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这句话给我们基层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让敢办事、想办事的人脱颖而出。”漳州市台商投资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吴雪飞说。

  “实干、苦干的人总会得到认可,《通知》为基层干部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吴雪飞说:“今后我们还将积极落实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保护和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

  湖北省黄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曾因长期未有效解决“办证难、办证慢”问题而被中央纪委公开曝光。中心吸取教训,狠抓整改,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在减材料、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限上下功夫,先后推出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等便民举措,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

  “《通知》是警醒更是鞭策。”中心现任负责人周莹说,我们将始终坚持“便民、高效、创新、规范”的工作理念,不懈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

  “《通知》让我们意识到,在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大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赵永勃说,“对那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勇于担当作为,不负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


[责任编辑: 吴焕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