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王利强报道:1月17日,来到屯庄村,路边一排排碗口粗的风景树最是引人注意。忻州市忻府区屯庄村,是一个700多人的村庄,大多数人至今把种地当主业。
已经连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5年的赵毅快言快语:“啥是庄户人的好日子,就是家家的光景拿得出手。”
说到路边的风景树,赵毅连连摆手,“可不止这些。”从1985年开始,屯庄开始大规模植树,每年1万株。他说:“那时穷,村民穷,集体穷,大伙推举咱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了,咱就得思谋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他给全村算了一笔账,每年植树1万株,30年长成材,那以后年年就是200万元的收入,家家能分3000元。大伙一听,是这个理,情绪高涨。10年后,屯庄村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平原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村民赵全万的发家是从1989年开始的。61岁的他现在一年几十万元的收入,虽然最高有一年挣了80万元,但一说起1989年来,还是激动,一下子从沙发上坐起来,声音也亮堂了。这一年,别人2分地、3分地尝试种辣椒,他却种了5亩,赚了做梦也梦不到的1万元。他由衷地说:“人穷就胆子大了,这可得感谢支书,是人家跑到北京引进来的摇钱树。”
“不是我,是时代。”赵毅纠正道,“是改革开放,解放了农民的手脚,自由安排种植,才有天上地下的变化。”
赵全万坚持说:“还得感谢赵毅,不是他号召打井修水渠,地里上不了水,也种不成辣椒。”
“你这么说,也对啊。”赵毅说完,逗得一屋子人大笑起来。
从那一年开始,赵全万从一天三顿玉米面一步跨进了天天白面。现在他还成立了辣椒合作社,建起了辣椒加工厂,带领53户村民一起发展辣椒种植。说话中间,他接了三四个电话,有下订单的,有回款的。他说起了自己的“烦恼”:“现在大伙心大了,一亩挣不了2万块就觉得赔了。”
因为发展辣椒产业,屯庄有条规矩,辣椒地浇完再浇玉米地。刚开始,村里有意见。毕竟全村2500多亩地,种辣椒的少。赵毅一句话挡了回去,明年你种辣椒,也先轮你浇。他说,咱对事不对人,当村干部就得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走进72岁的赵润庭的四合院,一院子玉米。屋里的暖气烧得正旺,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院子是前年新盖的,光装修就花了十几万元,旱厕也改成了抽水马桶,“和城里没两样”。说起收入,他先伸出两根手指,解释道:“玉米和辣椒两项,去年能有8万来块。”
赵润庭感慨地说,屯庄的名字是相传因北魏在这里屯兵得来的。现在家家要房有房要车有车,集体经济年年有结余,“说到底,国家人家有了好领路人,扬正气,活得就有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