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村庄篇】河拱村:借“东风”跨入小康
内蒙古新闻网  19-03-22 17:06  【打印本页】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日报记者杨文俊报道:寒潮又一次在深夜吹冻了整座城市。1月15日一大早,忻州市忻府区河拱村村民彭中元紧裹着厚棉衣,扛起墙根的犁耙,整理着院门口秋收留下的秸秆。“今天村‘两委’要来检查,咱可不想因为卫生问题扣了分,减了股。”彭中元麻溜地清扫着,原本拥挤的巷道顿时清爽了许多。

  彭中元口中的“扣分”“减股”是何意?原来,河拱村作为忻州市的试点,正在推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村总股本金777.6482万元,分设3318.3股,每股值2344元。在摸清家底、界定成员后,村“两委”制定《股权量化办法》,根据村情民意,界定了10种对照打分得股项目。全部达标为10分,股份按1股计算,每违反1项减1分扣0.1股。“门前存在‘四堆’现象是要扣1分的。”彭中元一一审视,查到了自家的问题,立刻自纠。

  “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实惠,只要有好的政策出来,大家都会主动响应,积极配合。”河拱村党支部书记崔利红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河拱村就是借着忻州城市发展的东风,逐步从一个落后的城郊村,后来居上,变成远近闻名的“飞地村”,成为忻州最早跨入小康行列的新农村之一。

  河拱村隶属忻府区秦城乡,虽然前傍云中河,后靠金山,但是资源禀赋的缺失,让村子的发展与临近的顿村、奇村相差甚远,老百姓和村集体的收入寥寥,还一直背着“上访村”的名声。彼时全村甚至没有一条通村的主要干道,村民进城得走15公里。十几年前,胆子大的村民放下锄头,跑去河道里挖沙,随着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吃沙”得到遏制,村民的收入却没了起色。

  2012年,伴随着忻州市“大干城建年”的开启,这座晋北小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框架逐年拉大,嗡嗡作响的挖掘机不断打通一个个城市发展的“肠梗阻”,乡村成闹市,泥途变通衢。当遍布周身的“毛细血管”给城里人的生活带来便捷时,河拱村也适时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宽阔的牧马路穿村而过,干涸的云中河变身湿地公园,忻州一中选址新校区建设,全省最大的房车营地落子村旁。一连串的城市发展要素与河拱村的振兴相融合,河拱村成为忻州名副其实的一块“风水宝地”。

  如今的河拱村,种粮成了“副业”,村里依托云中河景区和房车营地,成立绿化和安保小组,100多位村民加入队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培养年轻人手艺活,组建10余个装潢工程队,人均年收入达到三四万元;与区劳动就业部门合作,培训厨师从业者30余人,活跃在市区各类饮食摊点、饭店,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

  当前,忻州市规划建设132.8平方公里的南云中生态康养区,打造“水”休闲综合度假区。河拱村再一次触摸到了城市发展的脉搏,经过全村努力,打出了一眼富含锶氡有益元素的热水井。“我们准备利用村里400亩土地,建设温泉小镇,发展农家乐园。”谈到未来,崔利红信心满满。他相信,与城市一起成长的河拱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