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篇」巴公镇:砥砺前行书华章
内蒙古新闻网  19-03-22 17:41  【打印本页】  来源:黄河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气势恢宏的工业园区、新颖别致的乡村别墅、美丽宜人的生态绿道、花团锦簇的农民公园……巴公,这颗太行南巅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巴公人民承先天之赐,借地理之优,举人和之力,乘改革之潮,披荆斩棘,干事创业,全镇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一部慷慨激昂、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40年的风雨兼程,见证了巴公儿女的使命与荣光;40年的沧海桑田,诠释了巴公经济社会腾飞发展的传奇与梦想;40年的探索奋进,巴公人民凝心聚力,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灿烂辉煌,先后获得“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园林城镇”等殊荣,成为展示泽州、展示晋城乃至山西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产业篇:抓项目,强园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巴公是著名的冶炼之乡。改革开放初期,巴公依靠本地煤炭资源的优势,村办煤窑、私人小高炉迅速发展起来。这些粗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很猛,效能较低,但对当时的经济贡献有目共睹。随着时代的发展,巴公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20多家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产生了巨大效益。从传统产业到特色产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依靠人力到依靠科技,从追求发展速度到更加关注质量效益,巴公镇逐渐从小、散、乱的个体经营发展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经营。进入21世纪,巴公加快工业化脚步。2006年,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巴公工业园区纳入规划,并紧紧抓住晋城市建设全球高浓氮肥和全国煤化工基地的契机,以尿素、甲醇等煤炭化工产业为重点,开始了裂变式的增长。

  近年来,巴公镇以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为核心,在产业集群发展、循环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新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清慧制造、兴达铸件、东方缸套、福盛钢铁、天泽永丰、己内酰胺、纳米碳酸钙等2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入驻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钢铁冶铸、煤炭化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具备了50万吨高档铸件及机械零部件、500万吨钢材、200万吨煤化工、200万吨煤炭的生产能力,发挥了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集聚效应,解决就业2万余人。特别是兰花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年产50万吨纳米新型材料、清慧年产5000万件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结构件、晋钢智能铸造产业园、来村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等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夯实了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2017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完成13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6亿元。

  改革篇:抓试点、破瓶颈,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改革开放以来,巴公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成为泽州县工业重镇和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巴公面临着体制制约、发展乏力、生态失衡等重重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亟待通过改革来推动“转型脱困”。

  2013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发改委的倾力帮助下,巴公踏上了转型综改试验扩权强镇试点的征程。2015年11月,巴公镇又被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等11部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巴公镇按照试点要求,结合实际,顺应国家大部制改革精神,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为核心,对镇域行政、园区管理体制进行重组再造。巴公镇人民政府和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了“园镇一体”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将原有32个内设机构重组为“五部一办两中心”,即党政综合部、发展改革部、社会管理和保障部、安全监管部、财政金融部、工业园区管理办、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同时,组建了巴公国土分局、巴公环保分局、巴公公安分局、巴公行政执法中队。政府部门由原来的管理者变成服务者,精简了办事机构,提升了办事效率,扁平化管理运行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

  巴公镇在财税体制、投融资、土地改革、行政审批等重点环节和领域上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多点突破。财税体制方面,设立了山西省首家镇级金库,实行与县“三七分成”财税体制,市县分成比上年增长部分“五五分成”,巴公拥有了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在行政审批改革上,积极承接市、县下放的54项行政审批权限,建立“一枚印章管审批”机制,开通了项目办理绿色通道;在土地管理上,推进农地入市、凋敝宅基地、土地征收三项改革探索,充分发挥地票交易中心作用,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用地,努力破解土地储备难题;在市政公用事业方面,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组建了供热、供气、供水、环卫公司。通过系列改革,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为民篇:提品质、美乡村,城镇建设亮点纷呈

  40年前的巴公公社党委会和革委会,委身在一座古老的玉皇庙里。唯一一条像样的老街,零散的分布着供销社、信用社、邮电局、新华书店等几家单位。巴公中学在东边一片旷野上,其他村落情况可想而知。

  “民意召唤使命,担当彰显情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巴公公社各生产大队逐步完成了土地下户。1984年5月,巴公人民公社改为巴公镇。1984年8月,巴公镇三大工程——政府大楼、农民公园、巴公影剧院同时破土动工。1986年10月1日,三大工程同时竣工。崭新的建筑美轮美奂,初具规模的巴原街,人流渐稠;宽阔的巴公广场上,一头巨大的“公牛”昂首奋蹄,展现了巴公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随着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养老、医保、扶贫等大量民生工程不断推进,全镇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巴公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进入九十年代,巴公镇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走在了全市前列,先后涌现出东四义、山耳东、南山等一批小康村。为了进一步改善镇区环境,先后修建了农贸城、商业街、商贸中心、家美乐超市以及农民培训中心、综合图书馆、阅览室、天天娱乐城、天梦服务中心等一批高档次文化活动和娱乐场所。经济发展与民生事业相得益彰,巴公被誉为“太行山上第一镇”。特别是东四义村,靠卫生起家、靠资源起步、靠调产起飞,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社会各方面工作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宋平、曾庆红、吴仪、刘云山等人亲临视察,对东四义村的建设和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2011年以来,巴公镇先后投资5亿余元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教育、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能力,先后完成了巴公中学、集中供气、集中供热、集中供水、巴原新城幼儿园、龙王山生态绿道、龙司线改造、巴伊绿道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清洁能源入户率达98%以上,镇区集中供热实现了全覆盖。新建提升了16轨小学、16轨初中、12轨高中和一级甲等医院,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全省领先。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四横四纵的城镇道路框架,“锦绣巴苑”“瑞欣嘉园”“梧桐花园”“鑫鸿福苑”“民康小区”“国润康城”等一座座新型农民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引来了各村村民入住,农村籍的“城里人”越来越多。而今,巴公镇正在推进北部工业区、中部城镇区、南部生态区“三区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镇到城”的华丽转身。

  “太行第一镇,晋城后花园。”于民谋福兴伟业,砥砺奋进谱新篇,巴公人民将用汗水和智慧续写新时代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华章。(张国京张晋文申旻)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