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承载中法源远流长的友谊,这本中国古书在法国“刷屏”
内蒙古新闻网  19-03-27 16:57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日报网

  这两天,有一本中国古书在法国媒体刷屏了。法新社、法国《巴黎人报》、法国《观点》杂志、法国24电视台等都对它进行了报道。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论语》此次高频“出镜”法国媒体,是由于它承载了中法之间的友谊。

  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了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这本《论语导读》的作者是17世纪法国人弗朗索瓦•贝尼耶,原著目前仅存两本,一本就是此次的国礼,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图片来源: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网站截图

  法国24电视台称,这部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论语》法译本,是十分有价值的手稿,展示了欧洲汉学的起源。法国《巴黎人报》24日评论说,这本《论语导读》原著“非常珍贵”,法方把它作为国礼送给中国领导人,凸显了中欧交往历史的悠久。

  《论语》在法国“知音”众多。马克龙介绍说,《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启发。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曾对新华社记者说,他读过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论语》就摆放在自己的床头柜上。2014年,《论语》与《道德经》《水浒》《西游记》《家》等名著一起入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列。

  《论语》的“中学西渐”

  《论语》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自汉以后,《论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先后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对东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7世纪起,中国儒家经典开始“西行”之路,《论语》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了欧洲。  

  

《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巴黎,1687年)

  《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拉丁文本,见于一本可以被看作中国思想的百科全书之中,即《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巴黎,1687年)。它系统地介绍了先秦诸子、先秦儒家、宋明儒家、道教及中国佛教。除了《论语》的翻译之外,这本书还包括《大学》和《中庸》的翻译。

  中山大学法籍教授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曾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回顾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问世过程:

  从1583年起,来华的传教士主要用“四书”来学习中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用“四书”来准备一些语言教材。不过,教材中有些部分对于缺乏历史知识的西方读者还是不易懂。因此,在广州,从1666年到1671年,有一批传教士投入了对“四书”的翻译工作,加上中国注疏家的注释,译稿不再只是语言教材,而更具有学术价值。最终,他们完成了《大学》《中庸》《论语》的翻译。1671年,译稿被寄到欧洲。但是直到1687年,这本书才得以面世。

  

  

法国巴黎凤凰书店内的儒家思想书籍。新华社记者杨志刚摄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来自遥远东方的古籍最终得以在法国出版,离不开法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路易十四的支持。路易十四当时想要跟中国等东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而《论语》提供了促进中法交流的载体。

  《论语》拉丁文译本出版后,法文(1688年)、英文(1691年)节译本也相继问世。等到了十八、十九世纪,《论语》等儒家经典又被译成俄语、德语、瑞典语、罗马尼亚语出版。现在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