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首次引入“外脑”助力执法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  19-03-28 09:18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执法检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方式。如何让这一监督方式更具权威、更有力度?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中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借用“外脑”推动人大监督提质增效,增强科学性、提高权威性。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工作方式方法的一个创新之举。

25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启动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当日下午,执法检查组成员就与来自中国工程院的6位院士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2位教授进行深入座谈交流。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总体效果良好,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起到积极作用”“水污染防治法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水污染监管和监测能力建设亟需加强”……

座谈会上,专家们从各自专业角度,就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坦言,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和人大代表中虽然有不少专门人才,但力量和技术支撑有限。人大监督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定性分析、价值判断的层面,定量分析、数理评判很少。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介绍,今年1月,中国工程院接到了全国人大环资委来函,委托他们对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估项目召集了20多位院士以及100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并与全国人大环资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多次沟通,赴陕西、浙江等地开展调研,已收集31个省份、11个部委的数据和资料。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已多次开展过立法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现在我们又把评估法律实施的结果运用到执法检查中,进一步推动立法和监督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借用“外脑”,更多采用数据化、精准化的监督方式,可以为执法检查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参考,也可以更加客观、中立审视、评价法律实施情况和各地区各部门工作,避免受部门利益干扰,使监督更有力度、更具权威性。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杨维汉、陈菲)


[责任编辑: 张莉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