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赵村里“地满金” 村庄面貌变了样
内蒙古新闻网  19-04-29 17:43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网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天津北方网讯:“合作社成立后,农民能获得三份收入。一份是土地流转收入,每亩地每年1000元左右;一份是在合作社工作的收入,每月3000元;一份是年底合作社的分红。将来,我们每名村民年收入能达到7万元左右。”宁河区丰台镇西赵村村支书董景高指着一大片水果冷棚对记者说。

这个位于宁河区东北部的小村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种植粮食作物、农民勉强温饱开始,到90年代初期种植蔬菜家家有了余钱,再到成立建筑队和地满金合作社,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村庄有了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等,面貌变了样。如此大的变化,让董景高和村民们都感慨万分。

董景高说,1983年他22岁时,村里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起初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麻,收成勉强够个温饱。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分村民看到市区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很大,就开始种菜,不久,村里大部分土地都种上黄瓜、豆角、辣椒等,销往周边城镇,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条件大大改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一部分建筑能手成立了建筑队,常年在外承揽建筑工程,平均一名建筑工年收入3万元以上。

到了新世纪,随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西赵村开始考虑从种植蔬菜转向种植水果。董景高介绍,2015年村里成立了地满金种植合作社,全村220口人,750亩土地全部加入合作社,共种下190亩优质皇冠梨、180亩核桃、30亩冷棚葡萄和15亩冷棚樱桃,还有一片林地。以冷棚葡萄为例,成熟后主要供城区居民前来采摘,每公斤价格12元以上,效益可观。

“通过成立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经营,每亩土地的效益将从1000多元提高到3000多元。”董景高说。

改革开放初期,西赵村的农作物秸秆乱堆乱放,垃圾遍地。后来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筹措100多万元整治环境,硬化街道4000多平方米,铺设下水管道700延米,村外路面拓宽1500平方米。最近正在对村公路拓宽改造,从4米拓宽到6米,让公交车开进村。(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