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超精密机械手”磨出工匠路
内蒙古新闻网  19-05-07 10:58  【打印本页】  来源:工人日报

  魏红权在工作中。魏铼摄

  “五一”前,在中国兵器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车间厂房内,《工人日报》记者见到研磨钳工魏红权时,他正弯腰弓步,均匀研磨一个高精度的零件。

  “这很难吗?不就是磨吗?”同行的记者们,轮流上阵,随手拿起魏红权工作台上半精加工的小零件,学魏红权的样子,先拿抹布把操作台擦干净,再倒少许药水,开始使劲来回磨动……10分钟过去了,记者们撕团棉花擦去零件上的油,却模糊一片,完全不像魏红权磨出的产品光滑如镜面。

  “你看我好像很轻松,实际上我全身都在用劲。机械设备加工目前仍无法达到一些零件精度要求,只有通过手工研磨来实现。”魏红权说。

  51岁的魏红权,有着一双神奇的“超精密机械手”——

  铣刨磨钻、锉刮锯斩,都是他的拿手绝活,特别是他的手工研磨功夫,更令人叹为观止。

  没有标尺,不用仪器,单凭手上的力道,他就能感知零部件尺寸的细微变化。一根主轴的设计精度要求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而魏红权手工研磨的精度,却达到0.001毫米,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难以企及的精度。

  魏红权说,现在,机械设备加工仍无法达到精度要求,只有通过手工研磨来保证零件精度。精湛的手艺,得益于他17岁刚入行时的魔鬼训练:直径50毫米、厚度30毫米的金属锭,用锉刀锉成边长25毫米的等边六边形,每天锉8小时,3天才能完成1块。整整1个月,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最终10块金属锭,让他完全掌握了钳工工作的力道与手感。

  由于长时间与金属部件、工具、机油打交道,魏红权的双手变得伤痕累累。“手粗糙点是小事。”魏红权说,“我师傅选徒弟的时候说我,个子虽然不高,但是四肢发达有力。你看我的手,一般人没有我的手大。”

  然而,正是凭借这双“超精密机械手”的精细劳动,近年来,魏红权独创的研磨技术突破了机械加工瓶颈,创新性地解决了产品零件在精度控制中的难题,解决和攻克多项高、精、尖的生产难题,推动着产品的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每年为企业节约制造成本上百万元,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魏红权由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魏大师”。

  1985年,魏红权从技校毕业后进入武汉重型机床厂工作,师从全国劳动模范余维明。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练手艺,魏红权经常是别人下班后,还留在车间苦练基本功。利用业余时间,他先后学会了车床、铣床、磨床等多种精密加工机床操作方法,掌握了较为全面的零件精加工技术。

  魏红权还先后参加了武重职业学校中级工、高级工培训,目前已取得大专文凭。“到了一定阶段,我就要通过书本提高自己,有些不懂的问题我就查资料,我对机械加工很感兴趣,我家里这方面的书很多。在工作中首先要自己练、自己学,平时工作中积累,再实践。”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魏红权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每次去其他企业参观,魏红权都特别注意观察别人的加工方法,“我们把他们的加工方法借鉴过来,这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个人,师傅教你之后,最后归根到底还是要你自己去领悟。”

  在谈到工匠精神时,魏红权说:“工匠精神就是要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职业有执着追求。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守岗位,努力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