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长征中的铁流后卫
内蒙古新闻网  19-05-28 15:10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河北省新河县振堂公园内,矗立着一尊庄严肃穆的将军铜像。他一身戎装,深邃的双眼注视前方。曾有诗云其“虔诚做殿军,有勇且知方”。这就是董振堂,宁都起义的重要领导人,长征中的铁流后卫。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聪颖,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毕业于颇负盛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递升至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国民革命军收编,任26路军第73旅旅长。

  1931年,董振堂被调到江西“剿共”。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日益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第26路军1.7万余官兵举行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董振堂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军团长。他先后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屡立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部参加长征,红5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5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5军团改称第5军,董振堂任军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5军被编入西路军,向宁夏、甘肃、新疆方向进发。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率部在甘肃高台县城与六七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战至最后一人一弹,于20日壮烈牺牲。时年42岁。

  董振堂是红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党中央在陕西宝塔山下举行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毛泽东评价他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为了纪念董振堂,新河县建有振堂公园、振堂中学、董振堂纪念馆等。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和甘肃高台烈士陵园内,都建有董振堂纪念碑亭。董振堂纪念馆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参观的机关单位、学校、游客等达20万人次。

  “纪念馆距离我家很近,有空了我就会骑自行车过去看看,感受革命先烈在战火中不惧流血牺牲的精神。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了现在的和平生活,作为新河县一名普通干部,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继承他们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新河县财政局工作人员程增涛说。

  新河地处九河下梢,因漳河、滏阳河等汇流众多且几经更迭而得名。如今,在董振堂祖墓旁,清澈的河水仍在静静流淌,似乎在无言地诉说对英烈的追思。(记者 许苏培)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