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吉、纳祥和辟邪,可以说是我们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在这些所有的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一点是端午节的思想内涵的独特之处。
本来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和信仰。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里面说,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的节日。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最初纪念哪一个历史人物也是说法不一,以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影响最大,也最深远。在唐代,储光羲《观竞渡》、白居易《竞渡》、刘禹锡的《竞渡曲》,张悦的《岳州观竞渡》的诗里面都提到了屈原。
诗里面说“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白居易的诗里面也这样说“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别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较灵均死几多”。刘禹锡的诗也说“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传浮彩舟;……曲终人散空愁墓,招屈亭前水东注”,(招屈亭是沅江边纪念屈原的亭子,至少立于唐以前)。
张悦的《竞渡诗》里面也有,“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三闾”就是“三闾大夫”,指的屈原的官职。说明唐代的时候已经把竞渡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了。
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战国时代楚秦之间争霸,上大夫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的诋毁,使楚怀王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屈原倍感痛心,远大的抱负无法实现,在忧郁悲愤的心情之下写出了《离骚》、《天问》这样不朽的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赶出了国都,就是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楚怀王悔恨交加,没有听屈原的话,忧郁成疾,三年以后客死在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都,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