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了解垃圾分类
垃圾降解变成肥料
3月27日,北方新报携手呼和浩特市城环环卫集团餐厨垃圾分解项目部、内蒙古公路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清水河界通行费收费所、内蒙古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呼和浩特市分会、呼和浩特市弘恩公益协会,走进赛罕区巨海城·9区,为居民分发环保垃圾袋、宣传垃圾分类常识,每一个参与者都身体力行,切身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体验了参与其中的快乐。
垃圾分类有学问
“大家好!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这些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循环使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因此,推行城市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当日上午,在赛罕区巨海城·9区小广场,负责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呼和浩特市城环环卫集团餐厨垃圾分解项目部负责人刘伟正在向居民介绍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
“要想做到垃圾分类,首先要明白各种垃圾的种类,如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将这些垃圾分门别类后,分别放入不同的垃圾袋中,最后投放至小区的分类垃圾桶里……”随着讲解的深入,现场参与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大家有序地围在咨询台前,认真地聆听着。
“原来垃圾还能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这么多种类啊。在我家,不管什么垃圾,都扔在了一个袋子里!”志愿者张女士指着咨询台上摆放的四种垃圾桶说道。
为了让居民有直观的感受,工作人员提前准备了4个透明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桶里放着剩菜剩饭、果皮菜叶、废弃食物等;可回收垃圾桶中放有废纸、饮料瓶、易拉罐等可再生利用价值高的垃圾;有害垃圾桶放着电池、过期药品、杀虫剂容器等;而其他垃圾桶中,则放着以上三种之外的垃圾。
除了讲解和展示,工作人员还发放了《呼和浩特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致居民一封信》等,用于引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居民还参与了《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调查问卷》,并收到了垃圾分类袋。
记者注意到,现场共计发放了300份分类垃圾袋,每份包含60个垃圾袋,其中绿色的为厨余垃圾袋,用于收集家庭产生的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灰色的为其他垃圾袋,用于收集食品袋(盒)、保鲜膜、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等其他垃圾,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对应小区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方便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小区居民刘金花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小孩儿,为了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知识,自己也一直对垃圾做一些简单的处理,但是由于知识的缺乏,真正实践起来也不太顺利。此次活动举办的恰逢其时,无论是赠送的手册,还是分类垃圾袋,对居民们都很有用。
传递环保理念
在活动现场,由内蒙古公路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清水河界通行费收费所、内蒙古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呼和浩特市分会、呼和浩特市弘恩公益协会组成的新报雷锋服务队志愿者们,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在30多名志愿者中,有的协助工作人员发放宣传册、分类垃圾袋,有的忙着做调查问卷,有的则跟着工作人员参观垃圾处理流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他们表示,“虽然现在人们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强,但是环保知识却相对缺乏,通过参与这次的活动,大家都学到了很多环保知识,尤其是垃圾分类和垃圾后期处理。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从源头做起,做好垃圾分类,并带动身边的人也加入进来,为环保尽一份力!”
内蒙古公路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清水河界通行费收费所副所长范树鑫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向居民普及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也让参与的志愿者们受益匪浅。
“扫一下瓶身的二维码,投入机器,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可以返利8分钱。”当日,志愿者们纷纷参与体验小区内的各类智能垃圾回收设施,大部分志愿者都觉得非常新奇。“快递纸盒和饮料瓶都属于可回收垃圾,占用空间较大,居民可以将纸盒和塑料瓶单独扔在可回收垃圾专用桶中,也可以放入饮料瓶专用回收机器。”刘伟告诉记者,小小的饮料瓶回收机,改掉了不少老人的“囤积症”,便捷的操作,立即到账的金额,也大大提升了居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应该从我做起,养成好的分类习惯,真正做到废物再利用,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是志愿精神的传递者、践行者,做志愿服务事业的追梦人。”内蒙古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呼和浩特市分会会长张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志愿者是第一次参加有关垃圾分类的活动,在给居民讲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志愿者自己也消化了相关常识,以后在单位和家庭中,志愿者们都会传递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厨余垃圾变肥料
“剩菜剩饭、菜梗菜叶、果皮瓜皮、蛋壳、茶叶渣、动物骨骼内脏、贝壳、残枝落叶、废弃食用油等都是厨余垃圾,物业保洁员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进行分拣后,运送到小区的厨余垃圾降解车间,通过降解菌分解发酵,在60~70摄氏度的环境下,24小时左右便会变成有机肥料……”餐厨垃圾分解项目部负责人刘伟一边向前来参观的志愿者讲解,一边打开厨余垃圾降解机的出物口,一些黑褐色泥土状的东西顺着机器“吐”了出来。
“废物变肥料,太神奇了!”内蒙古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呼和浩特市分会会长张亮铲起肥料放到鼻子处闻了闻,赞叹不已。当日,餐厨垃圾分解项目部为前来宣传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们分发了一些自产有机肥,让志愿者们切实体验厨余垃圾变肥料的生物科技。
记者了解到,该小区居民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中有60%~70%是厨余垃圾,没有实行垃圾分类前,夏天居民们丢弃的垃圾在高温下腐败发臭,常常招来大量蚊蝇。2017年4月,呼和浩特城环环卫集团入驻巨海城·9区,将该小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建立了厨余垃圾降解车间,每天可以收集4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沥去水分和残渣后,1吨厨余垃圾经过降解后,可产生0.7~0.8吨的肥料,肥料直接用于小区绿化,居民可前来登记认领。
“这些肥料挺好使的,绿色有机、味道也干净,我家小园子里种植的小柿子口感特别好。”来领取分类垃圾袋的小区居民李女士告诉记者,依靠着这台厨余垃圾处理机,小区树木郁郁葱葱,成了大花园,居民们家中的花卉也长得生机盎然。
分类意识逐步提升
赛罕区巨海城·9区是首府最早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硬件设施在首府堪称前列,居民们垃圾分类意识的“软件设施”也在逐步提升。
“垃圾分类进小区工作已经开展两年了,工作人员经常向居民们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并给我们免费发放分类垃圾袋,现在我们全家人都养成了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习惯,我觉得自己动动手,也能给工作人员减轻些负担。”居民胡女士告诉记者。
为了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居民心中,工作人员每周会在小区广场开展一次宣传活动,每月会联合社区等单位开展一次大型公益活动,每户居民家中都配备两个10升的家用厨余垃圾专用桶,每周领取免费的分类垃圾袋。“巨海城·9区有1500户居民,其中有60%左右的居民能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40%的居民没将垃圾分类,和其他分类垃圾混合在一起,我们的环卫工人就得进行人工二次分拣。”刘伟告诉记者,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数量逐步提升,这可以从过秤的垃圾减量数据看得出来。此外,2017年刚刚实行垃圾分类时,城环集团在小区里配备了22名分拣员,每天忙个不停,而目前只剩下了10名,减少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
城环除了在每栋楼前放置有不同颜色的垃圾筒外,还在小区院里配备了3台三轮四桶车,车上装有蓝、绿、灰3种颜色的4个垃圾筒,对应不同的分类垃圾,避免分类垃圾回收时互相混杂。目前,这样的车辆只在两个小区投入使用,保洁员每天在小区里流动分拣生活垃圾,然后将厨余垃圾运送到降解车间进行处理。
“垃圾分类并不是一句口号,如果干湿垃圾混杂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滤液,填埋会污染我们的土壤和水源,焚烧会产生致癌的二噁英污染空气,垃圾分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刘伟告诉记者,从事垃圾分类工作以来,他已经养成了相关环保习惯,回到家依然会让家人对家中的垃圾进行干湿处理,以一己之力,为环保做点贡献。(文/首席记者 张学博 记者 王利军 郝儒冰 摄影/记者 牛天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