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通辽市始终坚持把发展落脚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来,持续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草原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切实保障。
通辽市高度重视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安代舞”“乌力格尔艺术”“蒙古族四胡”等10余种民族艺术形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出版了《科尔沁民间好来宝》 《科尔沁蒙古民俗》等古籍书目,创作了《蒙古风》 《诺恩吉雅》 《吉祥草原》 《蓝色安代》等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
建设和守护好精神家园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草原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70年来,通辽市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邵南
通辽,被称为“敖包相会的地方”,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守望相助、同心同德、砥砺奋进,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科尔沁辽阔大地上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篇章。
坚持守望相助夯实团结基础
40多年前为支援霍林河煤矿的开发,世代生活在霍林河两岸的牧民离开了水草丰美的霍林河畔,在矿区南5公里处建立了霍林郭勒苏木。而霍林河矿区则投资数十万元,为牧民架电、安自来水、修桥梁、建医院……为了纪念这份团结和友谊,1993年9月1日,牧民们建了一座纪念碑,碑正面镌刻着7个苍劲的大字:民族团结纪念碑。
李福,汉族,90年代从外地来到通辽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愣镇萨其日拉嘎查谋生,并在蒙古族群众的帮助下落户当地。李福头脑灵活,交际广泛,几年时间就成为嘎查的富裕户。他手艺精巧、乐善好施,教人种菜编筐,帮蒙古族群众打草杀羊、盖屋垒墙,从不收取一分费用,经常借钱接济困难群众,和蒙古族牧民亲如一家。
前几年,李福身患重病截肢,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村里的蒙古族牧民纷纷伸出援手,自愿捐款救助李福。“我们都愿意帮他,这个汉族老哥伊克赛!”村里的蒙古族群众纷纷说道。“伊克赛”在蒙语中是最好、最棒的意思,在萨其日拉嘎查所有蒙古族牧民的心中,乐善好施的李福就是这样一个人。
通辽市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雅莫嘎查生活着蒙、汉、满、回4个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这里的人们却相互包容理解,亲如一家。考虑到村里有90多名回族群众,嘎查积极争取上级民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于2011年底建成了清真寺,为回族群众举行宗教活动提供了场所。多年来,嘎查两委班子中始终有一名回族成员参与嘎查事务管理。
同心掬得满庭芳。据统计,自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来至2014年的30年间,通辽市有28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的表彰奖励,有364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奖励。党的十八大以来,获全国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1个、自治区级创建活动示范单位17个。
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通辽市扎鲁特旗由蒙、汉、回等13个民族组成,扶贫任务艰巨。在打赢脱贫攻坚工作中,扎鲁特旗摸索出“议贫会”工作机制,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的主动性,解决了一大批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取得较好效果。2019年4月,扎鲁特旗正式退出贫困旗县序列,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迈出了铿锵的步伐。
通辽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这项头号民生工程,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紧紧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通过“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帮扶措施,全市累计整合投入资金200多亿元,扶持38.6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解决了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贫困人口由44.6万人减少到现在的5.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2.5%降低到3%以下,通辽市脱贫攻坚从注重减贫进度进入更加注重脱贫质量的新阶段。
在抓好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全力做好4个国贫旗京蒙对口帮扶、中央机关定点帮扶工作,双方在产业扶贫协作、劳务输出、科技扶贫、人才支援、智力培养和专业扶贫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
2019年4月,通辽市国贫旗县科左后旗,区贫旗县开鲁县、扎鲁特旗已达到脱贫摘帽标准,退出了贫困旗县序列。今年,通辽市还将继续脱贫攻坚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确保年内2.78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稳定脱贫,123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奈曼旗、科左中旗、库伦旗3个国贫旗县顺利摘帽。
注重民生改善共创美好生活
70年来,通辽市始终坚持把发展落脚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来,持续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草原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切实保障。近5年来,财政民生支出228亿元,使发展的最大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坚持创新创业,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创业城市。着力增收富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444元和11585元,是上世纪70年代的近65倍和77倍。
建国后,通辽市教育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全市义务教育发展趋于均衡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95%、99.99%。民族教育走在全区前列。蒙古语学校达到250所,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中小学在校生75721人,是全国唯一从幼儿园到博士点全蒙语授课的城市。
70年来,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以来,通辽市新医改取得了新的、重大的阶段性成效,“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安居工程让“家”更温暖。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38平方米。全市已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871套,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2.68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8.25万户,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24.46万户,城乡约120万住房困难群体实现了住有所居。
保护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建设和守护好精神家园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草原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
乌兰牧骑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引领着全市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通辽市9支乌兰牧骑队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天为幕布,地为舞台,长期深入基层,为农牧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70年来,通辽市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通辽市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高度重视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安代舞”“乌力格尔艺术”“蒙古族四胡”等10余种民族艺术形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出版了《科尔沁民间好来宝》《科尔沁蒙古民俗》等古籍书目,创作了《蒙古风》《诺恩吉雅》《吉祥草原》《蓝色安代》等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鼓励支持蒙文刊物《哲里木文艺》《阿拉坦温都苏》的出版创作。在通辽广播电视台开设了蒙语综合频道和蒙语栏目。以“蒙古四胡”“蒙古象棋”“好来宝”“8.18赛马节”“蒙语春节晚会”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文体赛事活动被各族群众津津乐道。成功承办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通过免费“送医、送书、送戏”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第十届全国民运会上,组织马术、马上三项、珍珠球、板鞋竞速、押加5支运动队代表自治区参赛,取得6金10银15铜的优异成绩,奖牌总数列自治区12盟市第一名,创造了通辽市参加全国民运会的最好成绩。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科尔沁草原各族干部群众必将深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期望和嘱托,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