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巴彦淖尔市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记者:治理好“一湖两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重大政治任务,请问巴彦淖尔在治理乌梁素海水生态安全隐患上有什么好的做法?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我们把乌梁素海综合治理作为一项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在治理过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我们的主要思路举措:
一是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走防沙治沙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减少泥沙流入黄河,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二是在城镇和工业园区,自加压力,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做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今年年底前不再排入乌梁素海。三是在河套灌区,通过严格管控、奖补激励、“天赋河套”品牌引领,倒逼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畜产品品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五是在湖区周边,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全面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
现在,正在积极争取恢复黄河故道引水功能、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项目。如果能够实施,就可以实现乌梁素海常年循环输水,彻底消除乌梁素海生态隐患。同时,也为河套平原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牧业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这是内蒙古的优势所在、机遇所在、责任所在。据了解,巴彦淖尔市风光资源富集,请问你们将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巴彦淖尔市是全国风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
近年来,我们编制了《巴彦淖尔市清洁能源基地规划》,截至目前,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93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70%,占自治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13%。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自治区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加快建设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生产、生活、外送多元消纳,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多业发展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一是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我们编制了千万千瓦风光电基地规划,正在建设中核龙腾10万千瓦光热、四华20万千瓦风电、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160万千瓦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二是创新清洁能源发展模式。科学布局调峰蓄能工程,推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同时,推广清洁能源供热,探索开展氢能示范应用。三是促进清洁能源惠民。重点是光伏治沙和光伏扶贫。
记者:据了解,巴彦淖尔境内的甘其毛都口岸是全国过货量最大、贸易额最多的公路口岸。请问,巴彦淖尔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向北开放方面的思路和做法?
巴彦淖尔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刚:近年来,我们以甘其毛都口岸开发开放为重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目前,巴彦淖尔与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2018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45.6亿元,占全区的23.7%,首次居全区第一。
我们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抓住一个龙头、带动两翼开放、建设三大基地”。
抓住口岸开发开放这个龙头。近年来,我们成立了正处级建制的口岸管委会,组建了市进口煤炭加工企业协会,建成投运了“七进七出”货运通道、智能卡口等一批基础设施,口岸仓储物流、通关查验能力进一步提升。
带动两翼开放。一是积极培育发展“班列经济”。于2018年5月开通了自治区首列临河至伊朗德黑兰农产品班列,实现了我市与中亚地区的陆路直通和货物的双向流通。二是加快B型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首批进口货物将在9月中旬入库,出口的农产品也将在近期完成报关出口。
抓好三个基地建设。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籽仁、番茄和脱水菜三个基地被商务部认定为农产品领域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18年出口额34.5亿元,占自治区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4%,连续十年位居全区第一,“天赋河套、世界共享”的旋律已全面唱响。
记者: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巴彦淖尔市作为农牧业大市,请问你们是如何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
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巴彦淖尔市作为传统农牧业地区,农牧民占全市总人口近一半。近年来,我们把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紧紧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坚持高位推动、协同推进、示范推广,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
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强力推进“厕所革命”,主推水冲厕所,辅助改造卫生厕所。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优先重点建设苏木镇和乌梁素海湖区周边村落污水处理项目,推动污水管网延伸覆盖。大力开展“三清一改”整治工作,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域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同时,建设杭龙生物质发电、锦江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项目,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二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容易、保持难。我们全面推行“345”长效管护机制,“三个统一”,就是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执法、统一环卫;“四级联动”管理,就是政府主导、乡镇监管、村组负责、村民自治;“五个一”保洁,就是每个村组有1套制度、1名保洁员、1辆保洁车、1个公共厕所、每户有1组垃圾桶。目前全市有76%的村庄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我们通过全面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和“五人小组”工作法,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柴草杂物、生活垃圾、畜禽粪污,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记者:近年来,巴彦淖尔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什么实际成效?
巴彦淖尔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刚: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2018年,自治区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2个盟市和2个计划单列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我市综合评价成绩排名全区第一。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放”的含金量,“放”出活力和动力。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我们及时梳理了市县两级权责清单,累计取消和下放权力事项402项,承接上级下放87项,做到了应取尽取、该放必放。
二是增强“管”的有效性,“管”出公平和秩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对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行政执法职能进行了“全领域、全范围、全覆盖”整合优化,全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是提升“服”的满意度,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一揽子事”。启动运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市本级84%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四办”改革深入实施,市本级“四办”事项达到695项,旗县区平均达到近600项,数量位居全区前列。创新推出“巴事快办”项目,面向企业、群众和政府部门,打造集政务、公共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力争实现审批服务“不见面、心贴心、好又快、创一流”的工作目标,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
记者:河套平原一直以盛产农畜产品而闻名天下,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请问巴彦淖尔如何打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让好地方产出的好产品卖上好价钱,让农牧民增收致富?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天下黄河、唯富一套。“河套”本身就是一个知名品牌。2017年以来,我们把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全市发展的第一战略,创建并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我们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建成“天赋河套”农产品联合质量管理中心,制定了185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天赋河套”品牌授权和不达标产品退出机制,对符合标准的优质产品授权使用区域公用品牌。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整合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引进中科院傅伯杰等30位国内顶级院士和专家,建立了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市三分之一的优质耕地亩均农牧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万元。
三是以绿色生产为基础。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绿色生产。
四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科学编制粮油、肉乳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形成若干个百亿级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目前,品牌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天赋河套”品牌已成为统领和推动巴彦淖尔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倒逼农牧业“四控”、减少乌梁素海面源污染、引领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带动优质特色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