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兴安盟是全国首批、全区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请问兴安盟是如何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保持各民族安定团结、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奇巴图: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进。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年,兴安盟始终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推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不断完善民族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三是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立足点,牢牢把握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四是必须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始终把“两个共同”主题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在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记者:兴安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是如何坚持“志智双扶”的?在带动农牧民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过程中有哪些卓有成效的做法?对于尚未脱贫的旗县,如何全力攻坚实现全面脱贫?
兴安盟委委员、常务副盟长隋维钧:兴安盟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国家和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党委抓统筹、政府抓推进、行业抓执行、干部抓落实”的总体工作思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采取“1234”工作法,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1234”工作法,“1”就是紧盯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核心目标,确保攻坚方向不偏。“2”就是坚持责任导向和问题导向两个主要导向,确保工作落实到位。“3”就是突出精准识别解决“扶持谁”、精准帮扶解决“谁来扶”、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这三个重要环节,确保帮扶发力精准。“4”就是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内生动力持续提升机制、扶贫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乡村环境治理激励机制等四项长效机制,确保成效持续稳定。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和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精准施策,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以“六清零四达标”行动为总抓手,统筹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切实加大帮扶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2个国贫旗县脱贫摘帽,确保剩余2.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记者:兴安盟有着辉煌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也在这里宣告成立。请问,兴安盟怎样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迈进?
兴安盟委书记张恩惠:兴安盟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进入新时代,兴安盟各族人民坚定不移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以建设从严治党阳光区为抓手,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深化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
一是坚持阳光领航,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去年以来,全盟举办各类专题培训、巡回宣讲、理论大讲堂4100余期,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坚持阳光用人,持之以恒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靠实干赢口碑、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排位次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2017年和2018年,我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名全区第一。三是坚持阳光固本,持之以恒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提升。四是坚持阳光肃纪,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严惩腐败行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重拳整治“四风”“四官”问题,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全面形成。
记者:近年来,兴安盟是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保护生态、恢复生态的?是如何做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
兴安盟委委员、常务副盟长隋维钧: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建设生态兴安作为立盟之本、发展之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我们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我们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工业污染源、“散乱污”企业、原煤散烧治理“三项行动”,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实施污染防治项目108项,兴安盟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我们不断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河湖连通等生态修复工程,启动大兴安岭南麓百万亩人工林绿色长廊建设,打造城市森林公园、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绿色生活指数。我们着力健全生态文明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完善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对滥砍盗伐、非法侵占林地、非法开垦草原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色发展引领区为抓手,力争用3年时间再造人工林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以上,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贡献。
记者:“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是我和朋友们都向往的地方,请问,近年来,兴安盟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奇巴图:兴安盟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们围绕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全面实施旅游强盟战略,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进一步优化了旅游业发展布局。高起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乌阿海满”旅游协作区建设,确立了阿尔山龙头带动、乌兰浩特服务全域、其他旗县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连点成线、集线成面、统筹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件事:进一步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通旅游通道,建设景区环线公路,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加强旅游标识、自驾营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阿尔山口岸、国门等景点配套服务设施,建成了阿尔山白狼镇鹿村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阿尔山景区摘得“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金字招牌。第三件事:进一步加大了旅游营销推介力度。积极发展论坛经济,定期举办阿尔山国际养生冰雪节等节庆活动。创新出台了鼓励冬季旅游发展的8项优惠政策,开发了4条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了阿尔山雪村、冰雪雕园、金江沟戏雪乐园等40余项冬季旅游产品,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
下一步,我们要努力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亿元的目标。
记者: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兴安盟大米”,现在已经家喻户晓,请问兴安盟如何把绿色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做好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兴安盟委委员、常务副盟长隋维钧:兴安盟农牧业资源富集,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和“玉米黄金种植带”。近年来,我们着力抓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稳定在1200万头只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我们着力抓品牌带动,坚持品质品牌并举,完善了农牧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开展品牌营销推介,做靓兴安盟大米、牛肉、羊肉等地理标志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兴安盟被授予“中国草原生态稻米之都”。我们着力抓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旅融合,将千亩城中草原、万顷城市森林、百里乡村稻海打造成旅游景观,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通过绿色发展促转型,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增效向提质增效转变;通过协调发展促延伸,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由传统种养向全产业链延展;通过品牌创建促提升,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扩大规模,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促转化,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农牧业废弃资源“变废为宝”,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