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里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立足实际,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张家窝铺村的陈淑霞,把孝的举动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与家人和睦相处的方方面面,用真心和孝行撑起了家的融洽和幸福,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典范。
身体力行,行“孝老”之举。在家庭生活中,陈淑霞坚持身体力行,对父母起居生活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平时,父母的衣食住行都由她照顾,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带动着兄弟姐妹一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2004年至今,陈淑霞家曾先后几次遭到不幸的际遇。年老的婆婆身患糖尿病综合症,大小便失禁,双目失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陈淑霞每天在田里干完活就匆忙赶回家照看婆婆;婆婆瘫痪在床,陈淑霞担负起护理婆婆的全部职责,诸如清理大小便、洗澡擦身的日常护理都是她亲自动手。她和婆婆的关系相处得特别好,婆婆对她十分信任和依赖,住院期间只要有儿媳妇陪护,别人都不肯用。虽然伺候老人的活很辛苦,但陈淑霞始终悉心照料婆婆,毫无怨言。她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母亲活着,她咋办都行。”七年如一日,陈淑霞没有动摇过一丝的念头,始终如一地照顾婆婆,一直到婆婆去世。婆婆去世后,她又安排好公公的生活,让老人有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正是因为有了她的勤劳善良和孝敬恭顺,才让这个被阴影笼罩的家庭一团和气,温馨幸福。
“爱亲”。多年的辛苦操劳,让身体条件本来就不好的陈淑霞落下了一身毛病。可屋漏偏遭连夜雨,2010年,46岁的丈夫患腰椎间盘突出,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子女没有成家又全在外地工作和学习,家里还有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照顾,一次又一次的变故考验着这个家庭。尽管如此,陈淑霞始终咬牙坚持,靠着不服输的劲头硬是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和手术后的丈夫,一边盘算着家里30多亩地的农活,每天在田里辛苦耕种,她无暇顾及烈日当空,只想早点干完活回家照顾家人。就这样,在她的细心照顾下,丈夫恢复得很好,一家人又重新看到了希望,这希望来自陈淑霞自强不息撑起的一片天,这希望来自陈淑霞孝老爱亲铺设的一条路。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有的只是陈淑霞默默无闻、数年如一日的坚持。陈淑霞孝老爱亲的事迹也感动着她的亲人和邻居。陈淑霞说:“我不过是尽了每个儿媳该尽的孝,做了每个妻子该做的事,每个当娘的该撑起来的家,没啥大不了的。”也许这就是一个人善良的本色吧。(特约通讯员 马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