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仁:植根大漠点沙成金 让漫漫黄沙变宝库
内蒙古新闻网  19-11-06 11:4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阿拉善右旗依托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随着阿右旗肉苁蓉、锁阳、梭梭等为主的沙生产业链逐步形成,让农牧民感受到了切实的实惠,经济收入成倍增加,为带动阿右旗农牧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住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的谢军仁原来是个地道的农民,1999年前后,由于当地过度开垦土地,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为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谢军仁决定种梭梭,每天起早贪黑提着水桶,一勺水一棵苗的种下去,经过细心呵护,树苗逐渐长大,荒芜的土地逐渐被绿色覆盖。

  旗委政府一直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请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指导,专家告诉谢军仁,他家的梭梭地很适合种植苁蓉,谢军仁便开始尝试,由于苁蓉一直是自然生长,从没尝试过人工种植,对此谢军仁心里也没底。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梭梭树下一点动静也没有,他不由开始焦躁不安,这时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劝他应该相信专家的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4月,谢军仁家的梭梭树下出现了鼓包,裂缝越来越大,他激动地赶紧向下刨,一个个发白、壮实的苁蓉头露了出来,几年来悬着的心终于安稳了。他们夫妻俩不顾劳累,从一棵棵梭梭树下挖着苁蓉,眼看着一堆堆的苁蓉,心里不由乐开了花,再苦再累这一刻都值了。那会儿农民里万元户特少,结果那年他的苁蓉卖了5.5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人们开玩笑称他“苁蓉王”。

  尝到甜头的谢军仁致富不忘乡亲,2011年,他们12户农民一起成立了板滩井苁蓉专业合作社,种了2000亩苁蓉,当年收入达到20多万,2013年靠卖苁蓉和种子收入达80多万。为了更好发展,他们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包括买种子、种植、浇水、采挖、收购、记录档案、完善技术。现在,合作社的主要产品是苁蓉、锁阳,也大面积种植甘草5000亩,正在实验人工种锁阳,仅去年,合作社收购苁蓉、锁阳9.4吨,收入62万元,盈利7万多。

  现如今,阿拉善的肉苁蓉和锁阳因为品质好,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销售范围越来越大,对此,合作社集资45万,从外地购进切片机、红外线速膜机、真空包装机、速冻机、烘干机等设备,研发了肉苁蓉粉剂、片剂、苁蓉酒、苁蓉茶、锁阳片、锁阳丝、锁阳粉等产品,经过努力,产品远销广东、四川、安徽、河北等药市场,也成了旗里特产店的热卖品,还和额济纳旗旅游局合作,常年向其提供苁蓉产品。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还免费提供人工种植技术,带动周边群众累计种植了苁蓉8万多亩,成为全盟沙草产业基地,中科院还送给曼德拉苏木“苁蓉第一乡”的牌匾。谁都没想到荒凉的沙土地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农民的钱袋子,如今的曼德拉满眼绿色,梭梭成林,谢军仁的家乡也越来越美了。

  近年来,阿拉善右旗始终秉承“优质资源,集中开发”的理念,按照盟委、行署“牧业适度发展,沙产业规模发展”的总体要求,确立提出了“企业+科研+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2016-2020)特色沙草产业发展规划,以沙生植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为抓手,推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积极与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依托阿拉善右旗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一个依托沙海资源发展沙葱肉苁蓉、锁阳、梭梭等为主的沙生产业链逐步形成,兼具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特色沙草产业正在阿拉善右旗大漠崛起。

  目前阿右旗现有沙葱、肉苁蓉等为主的沙产业合作社33家,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3000多人,年人均增收3—5万元,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富民产业。(文/邰雅靖)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